1976-獨立壯遊下個十年
【記者許思晨/台北報導】 「天空異常的藍,我沒有看見,沒有看見雲和彩虹。街上的人們似乎非常滿意,非常滿意即使沒有彩虹。會是美好的一天,怎麼沒有想法?...」-1976壯遊前夕
樂團1976一直被視為獨立樂團指標,二○○八年七月簽入Sony BMG旗下。許多獨立樂迷紛紛上網發聲,質疑簽入Sony後1976就不再是獨立樂團,擔心1976簽入主流公司後會不會像個偶像般被逼著上娛樂節目,甚至寫流行音樂向市場妥協。
1976成立於一九九六年夏天,初始團員大多生於一九七六年所以取名1976,曲風受英倫八○年代新浪潮與後判克音樂影響。1976早期專輯獲得「自由時報」與「中時娛樂周報」連續兩年推薦的華語十大年度專輯,他們是台灣各大音樂祭首選的邀演團體,也是各重要音樂運動不可或缺的參與樂團。從春天吶喊到海洋音樂祭,從野台開唱到簡單生活節(Urban Simple Life),誠品屋頂音樂節、那牆、河岸留言、地下社會……等台灣音樂重要據點都看得見他們的演出。主唱阿凱也是二○○六與二○○八年簡單生活節策展人之一。
壯遊獨立音樂圈十三年,簽入sony對1976來說並不是獨立的結束,而是他們在台灣獨立音樂史上另一段壯遊的開始。1976吉他手大麻(綽號)說,新專輯「這個星球」的創作完全沒有受到干預,1976不是那種可以被控制的樂團「要是Sony想干涉我們的音樂,我們就走人自己製作就好了啊,行銷偶像的方法也不適用在1976身上。」
很多人認為簽約就是賺大錢,其實簽約後1976的收入反而減少,但至少可以使用Sony的錄音資源,不用再到處借錢錄音,而新專輯的錄音品質的確也比過去幾張專輯好很多。簽約對1976來說是一場賭注,五年五張專輯的合約並不是輕鬆賺錢。然而五年後不論成敗,1976的例子可以給其他樂團當做參考,從大公司資源學來的錄音技術可以對台灣獨立音樂圈帶來進步對1976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以前在反對的主流市場是在不爽憑那種音樂為什麼可以賣那麼好。」然而這兩年,他們突然發現,以前在對抗的主流音樂市場已經不存在了,樂團出唱片的風氣已經非常普遍,盧廣仲、蘇打綠等創作樂團的銷量也超越許多流行歌手,主流與非主流已經不能以銷量來衡量。然而大部分樂團還是只關在房間裡自己錄製單曲。
過去1976一直是獨立音樂圈花最多錢自己製作專輯的樂團,二○○六年專輯「耳機裡的新浪潮」,1976借錢湊了一百萬飛到北京錄音,有了北京那次比較高規格的錄音經驗,1976又更獨立的製作了下一張專輯「撒野俱樂部」,錄音、混音都自己來。然而1976並沒有以此自滿。「要是1976這十年來也一直都只有這樣,別人會以為這樣就夠了,會學。」
「我們錄音只能租主流藝人用剩的零碎空檔,幫我們製作的也只能是助理錄音師,就是做不出滿意的樣子,當然會氣,為什麼獨立音樂就要是這種品質?」台灣沒有了解樂團的製作人,樂團也不了解如何製作唱片,嚥不下這口氣,1976就這樣簽到了Sony旗下,他們看的並不是這五年能夠多麼大紅大紫,而是五年後成為製作人、錄音師,為獨立音樂留下些什麼。
「...季節轉變的時候,我會背上空白行囊,遺忘的童話,是我的嚮導。等他們美夢中醒來,我已跨越一整個沙漠,...」-1976壯遊前夕
1976相關網站:1976Sony BMG1976樂多日誌1976官方網站1976痞客邦 延伸閱讀:小樹:搖滾教室
樂迷說法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