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池的美麗與哀愁──以台灣大學?公圳水源生態池為例
都市生態環境由於都市建築結構越趨複雜,以及人文生活造成原有的棲地零碎化,導致都市生活的周遭環境之生態系統無法保持完整、自然生態日益縮減,造成原有自然物種之減少與其遷徙路徑之改變。近年來則有若干看法指出校園生態池可以彌補這些負面的都市效應。
小組成員:蔡及文、張幸湄、葉其蓁、呂紹偉、王貞惠
台灣大學在民國九十二年起和台北市政府合作將流經校園內的?公圳圳道區域,包括基隆路和舟山路部分道路劃歸為台大校園內用地,並且利用舟山路側畸零試驗田〈荷花田〉規劃一處?公圳水源池,即為生態池的前身。
初期?公圳水源池全區景觀以生態造景方式,中後期則開始劃設不規則形微型棲地供池內生物營生棲息,而後定期置水與栽種植栽也有計劃性的進行,並且以符合生態工法之營造理念逐年按步驟管理。
?公圳水源生態池水生植物以濕地、挺水、浮葉、浮水、沉水等五種水生植物為目標培育,目的在營造生物多樣性優質棲地,但先期放養外來物種如福壽螺、吳郭魚問題仍存在,台大校方相關管理單位乃採取積極作為,養殖台灣原生青魚以減輕福壽螺蔓延和撈抓入侵物種吳郭魚,並且定期移除生長快速的河塘殺手植物「布袋蓮」。
除了外來種入侵問題之外,在緊鄰?公圳水源生態池邊的農作試驗區因有施放除蟲藥劑和肥料,導致過多有機化學物質流入地下水源直通生態池,造成水池池水質地發生變化,一度造成水池內生態環境面臨考驗,有賴後來管理單位與台大農地試驗單位通力合作處理解決,問題
才得以改善。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