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嬤ㄟ牛母伴
《阿嬤ㄟ牛母伴》
-
攝影剪輯/許麗善
位於台灣最南端的恆春半島,因三面環海、一面臨山的特殊地理環境設限,與外聯繫困難且不易進入,直至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發生後清廷在此建城設縣,才開始帶來漢人閩、客族群到此原民之地墾荒,但因其可開發之腹地狹小,於是外移而來的族群逐漸與當地原民比鄰而居,多元族群的文化也在這原為「化外之地」的恆春半島開始自然的相互交流,尤其是歌謠,因為音樂是人類表達情感、相互交流的最佳媒介與工具。
除地理設限外,烈陽、東北季強勁落山風嚴厲的氣候,也使恆春半島一直處於開發遲緩的地區,而居民在此艱困共生的環境中工作,更是自然隨興透過歌謠相互交流對唱,來抒情解憂、相互慰藉,成就了恆春半島成為台灣福佬系民歌重要的發展地區。而平日活絡於居民農忙、農暇生活中的「恆春調」,因前述之因素而少能與台灣其他地區歌謠產生交流,因此而得以完整發展其地方多元融濡的性格,成為豐富而獨具一格,以地方為名的「恆春民謠」。
目前普遍為恆春人所指的「恆春民謠」有﹝思想起﹞、﹝四季春﹞、﹝平埔調﹞、﹝楓港調﹞、﹝五空小調﹞和﹝牛母伴﹞六種曲調。其中﹝牛母伴﹞(唱曲、牛尾絆、牛尾擺)是恆春調中最古老的歌謠,據鍾明昆教授的研究調查,認為可能是受當地排灣族古謠之影響而產生的。
﹝牛母伴﹞:
﹝牛母伴﹞是女性與歌謠的結合,長輩的〝教義〞深深遠遠地影響著阿嬤們的思想價值。﹝牛母伴﹞為一種恆春民謠曲調的同時,通常用於特別的場合或特殊的情境中,圍繞著一個角色或事件,有其「主體性」,具有達成地方傳統社會規範目的的「儀式」作用。然而,因﹝牛母伴﹞並不適合於日常娛樂之隨唱,在四0年末五0年代初期,國民政府為奠下在台灣基礎,開時進行國家政策改變,尤其是土地改革,促使台灣農村社會結構及生活型態開始產生巨變,原本的家族〝大家庭〞結構逐漸離散,而唱﹝牛母伴﹞的習俗文化,也因地方族人的離散、生活的變遷而不在出現,僅留於經過這習俗洗禮年越八十的阿嬤們的身上,及恆春地區老一輩人的記憶中!
-
屏東縣瓊麻園城鄉文教發展協會、屏南社區大學
http://www.pscc.org.tw/
恆春民謠館
http://www.wretch.cc/blog/HCfolksong
-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