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德米庄 有機米的奮鬥史

嵌入:
文字-A A +A

 

【記者陳郁瑩/新北市報導】今年二十六歲的馮聖方,自從開始接手龍德米庄後,便投入將以前父親施行的慣行農法,改變至無毒農法的工作。然而中間面臨無毒稻米成本高,但成收量卻少、無法找到合適販售通路的困境。直到接觸了「248農學市集」,開始在市集裡販售自家產品。在他自己販售商品的同時,不僅增加與消費者互動,讓他更了解消費者的需要,也讓消費者更加了解、認同龍德米庄的無毒稻米。

參加漂鳥營 喚起對農業的興趣
馮聖方從小看著父母種稻耕作,還常常要犧牲和朋友玩樂的時間下田幫忙。馮聖方說,小時候對種田的印象其實並不那麼美好,所以他在高中時就選擇了就讀機械系。在馮聖方大學二年級時,有一天在網路上偶然得到農委會舉辦的初階農業課程「漂鳥藍鵲營」的招生活動訊息,加上爸爸也留下了一畝良田,便讓馮聖方興起了報名的念頭。
 
在參加了漂鳥營後就漸漸的認識了不同以往種植方式的農業,讓他對農業開始有不一樣的想法。後來經過朋友介紹,大三大四時陸續拜訪了位於新北市金山,將廚餘做成有機肥料的劉力學老師,以及在宜蘭從事無毒農業的賴嬌燕老師。馮聖方在向這些前輩們請教學習時,看到他們對土地的愛護及對食物的堅持,因此被這份信念給感動了,所以大學畢業後就投入了無毒農業,並開始經營父親留下來的土地。
 
從慣行農法到無毒栽培
二○○九年馮聖方接手龍德米庄至今,他都以自然無毒的方式耕種稻米。剛開始,因為從慣行農法地耕作習慣,改變至無毒的種植方式,加上因為他才接手農莊沒多久,對土地仍在摸索中,所以前兩年的收成量一甲地大約只有三千台斤,和以前慣行農法種植的一萬台斤收成量比起來少了非常多。
 
在決定施行無毒農法時,馮聖方請教過許多前輩,他們曾告訴馮聖方從慣行農法轉型無毒農業會需要一段時間適應,需要時間讓土地改變她原有的習慣。所以即使面對產量減少的問題,馮聖方說「已經先打過預防針了」,他沒有因此而放棄,繼續施行無毒農法。
 
如何讓消費者認識自家產品
但由於稻米產量減少,若依循慣行農法時交給農會統一收購,價格會不符成本,因此馮聖方開始自己賣米。當時跟馮聖方買米的客人數量不多,大約十幾位,通常都是認識的長輩。所以會有庫存的問題,收入也不夠多。
 
後來馮聖方的朋友在台北市逛到「248農學市集」在忠孝東路的248巷市集,告訴馮聖方有機農業市集的擺攤管道,進一步接觸到248農學市集創辦人楊儒門。楊儒門到米庄實地觀察,認為龍德米庄的稻田生態豐富,稻米種植確實無使用化學添加物,於是馮聖方家的米就開始在248中和區環球漂鳥市集展售。
 
賣米製品辦體驗營 更了解消費者
儘管找到了適合的通路,馮聖方說,「擺攤收入還是沒有那麼穩定,所以要靠長期的經營。」因為通常逛街的人不會帶著一包米逛街,所以會有一些銷售的問題。為了突破困難,馮瑞雯開始蒐集資料、研究食譜,用自家生產的有機米,製作發糕、蘿蔔糕和碗粿等米製品兼著賣。現在在市集擺攤的收入,反而以米製品為主,米則是利用宅配,在網路上賣得比較好。
 
從加入市集到現在,馮聖方覺得市集最大的幫助,就是提供一個和跟消費者面對面溝通的機會,讓消費者能夠了解他們的產品。在介紹自家產品過程中,馮聖方說,可以得到認同感、成就感。但也會遇到挑戰,馮聖方說,「像是有些客人對產品有會有疑問,所以就需要想辦法去解答。」因為一般人比較少接觸到農業,所以他們沒有辦法了解他們吃的東西是怎麼生產出來的。如果可以讓消費者理解的話,他們有可能會更願意花錢去買有機產品,所以我們就需要一直去和消費者解釋。
 
除了在生產產品上,更貼近消費者的需求外,現在龍德米庄在收割或插秧季時,也會舉辦體驗活動。舉辦體驗活動的建議,是馮聖方與248農學市集的工作人員在市集裡偶然聊天時,農學市集的人員提議的。體驗活動不僅能讓消費者更了解食物的由來,讓消費者能與土地有更進一步的連結。馮聖方說,體驗活動也讓我們了解消費者需要什麼。
 
朝有機邁進
雖然有機栽培比無毒或慣行農法都還要費工,但為了要讓顧客有更進一步的保障,馮聖方決定將自家稻米轉型至有機農法的種植方式。
 
有機農業在水稻方面需要三年的轉型期,若未滿三年,則可以申請有機轉型期的農產品認證標章。馮聖方說,目前現在龍德米庄的稻米還在轉型期,約有三年未施灑任何肥料。而在二○一二年十二月,龍德米庄的稻米即申請並取得中興大學「有機轉型」的認證標章。
 
在無毒轉型到有機農法上,雖然有很多栽種的限制,但馮聖方始終以朝著把土地當作是自己的朋友對待的方式,在栽種、耕耘田地。所以即使在一開始從慣行農法到無毒農法,到現在轉型至有機農法,過程遇到種植、銷售等困難,但他仍然會繼續堅持下去。
 
馮聖方說,現在資訊流通發達,消費者對有機的觀念已經越來越好了。他信心的說,「之後產品基本上會越賣越好」。他也希望將來有農夫可以一起下來做有機農業,讓有機的觀念不只推廣給消費者也推廣到生產者上,讓越來越多農夫投入有機農業。

 

 
 
 
延伸閱讀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3

加入時間: 2007.04.03

輔大生命力新聞

加入時間: 2007.04.03
4,237則報導
2,341則影音
724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2:32

從絕育到教育 化解流浪動物問題的創新實踐

2024-11-15
瀏覽:
3,226
推:
10
回應:
0
2:27

初布 將閒置布料做成MIT團體服

2024-11-13
瀏覽:
3,878
推:
1
回應:
0
3:11

1919食物銀行 幫助未獲社福補助的弱勢者

2024-11-11
瀏覽:
4,030
推:
1
回應:
0
2:18

婦女新知法律專線 30年8萬通電話諮詢

2024-11-08
瀏覽:
3,660
推:
0
回應:
0
1:47

魚菜禽共生 馮明芳打造自然農場

2024-11-06
瀏覽:
4,598
推:
4
回應:
0
1:38

宜大成立飛魚隊 以無人機發展低碳農業

2024-11-04
瀏覽:
4,898
推:
7
回應:
0
2:27

慢島劇團用偶戲揭熟人性騷擾 為兒童發聲

2024-10-31
瀏覽:
14,522
推:
3
回應:
0
3:05

教室養珊瑚 吳鎧任帶學童進行海洋復育

2024-10-29
瀏覽:
4,668
推:
3
回應:
0
3:17

視障鋼琴師吳承澐 用創作講述自己故事

2024-10-25
瀏覽:
6,639
推:
10
回應:
0
3:50

《和合夢》突破性別框架的跨時代戲劇之旅

2024-09-23
瀏覽:
8,716
推:
0
回應:
0

龍德米庄 有機米的奮鬥史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92,574篇報導,共13,175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92,574篇報導

13,175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