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來說母語 看見傳統之美

文字-A A +A

【陳韋鑑專題報導】關懷文教基金會多年來關心台語文教學,尤其是每年一度的重頭戲台語演講比賽,多年來在彰化地區吸引許多小朋友參加,讓兒童與家長持續學習與關心台語的練習,甚至是許多學校培植選手參賽的重點賽事,儼然成為彰化地區學生重視的年度大賽。

2012年12月9日由關懷文教基金會在彰化高中雨賢館舉辦的2012年台語演講比賽總決賽,共有700多名學生報名,比賽分為幼稚園團體組、國小低、中、高年級4組,從11月開始,分別在彰化進行南北區初賽,總決賽後頒獎時,也穿插各組第1名同學現場表演。

包括幼稚園的孩子們,這些參與台語演講的學生在師長的指導下,演講時穿插了配合主題的戲劇與動作,也預備了各式各樣的裝扮與道具引人目光。演講內容更含括了環保、在地文化與民俗等多元關懷,可以看出參賽者對此比賽的專注與投入,甚至有小朋友因為名次不理想而落淚。而部分小朋友以劇情的方式展現台語能力,精采的表演也吸引家長們蜂擁至台前忘情錄影。

▲關懷文教基金會每年舉辦台語演講比賽,希望藉此喚起大家對母語的重視,進而在生活中以母語溝通。(攝影/陳韋鑑)

目前關懷文教基金會每年除了台語演講比賽以外,還舉辦世界母語日、愛母親講母語健行活動與關懷台語趣味文化營,同時還有「彰化關懷合唱團」等音樂相關活動,台語趣味文化營以小學生為主要參加對象,內容以台語學習為主,以說唱藝術、傳統戲曲與歌謠的方式吸引小朋友,多年來成為彰化地區的熱門營隊,報名人數非常踴躍。

前彰化縣長、關懷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周清玉表示,母語是文化最基本的養分,18年來堅持主辦台語比賽及相關活動,是希望至少讓孩子們的母語能力不至於消失,畢竟國民黨主政下是不關心母語的,「現在的母語課程也是當年我們一起努力推動才得以實施的。」她回憶起當年開始舉辦比賽的辛苦,第1屆很辛苦的湊到50位小朋友參加,她說,只能用一堆獎品來利誘小朋友們參加,同時也教育家長母語的重要性。

「我們的目的不是要找出第1名,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推動母語交流,」周清玉說,要讓孩子對使用台語是開心的,不管是用唱、用演的都好,最後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用母語交談,同時母語也能讓孩子與長輩們有更多的互動,不至於連跟阿公、阿嬤溝通都有問題,要充分創造講台語的環境。

周清玉說,以比賽的方式推動台語,也讓孩子們因著在舞台上的表現而更有自信,透過比賽有正面的鼓勵,讓台灣的孩子有舞台、有機會展現,他們的表現就會很棒,而這些孩子的精采表演也吸引更多單位來邀請演出,校方會越來越重視這些比賽的成果與榮譽。「雖然我們經費少,但是數十位老師與上百位的志工投入,讓我們得以堅持,18年來已經慢慢可以看見成果,相較於過去根本無法用母語溝通的狀態,不敢說有很大的進步,但至少是正面的鼓勵,給孩子機會與鼓勵就會看到成效。」

比較可惜的是,強調母語教育的長老教會兄姊們比較少參與相關活動,周清玉說,可能是因為舉辦日期是在週日,兄姊們要做禮拜,但是為了配合大部分參與者時間,只好選在週日舉辦。她希望未來有更多的兄姊帶著孩子來參與,更期待未來有孩子在舞台上以母語分享聖經的故事,非常歡迎教會以主日學為單位來報名。

賽德克語
2008喜迎正名 圖解辭典付梓

【邱國榮專題報導】賽德克族群區會關心族語發展,計畫在春季議會議決族語聖詩翻譯議案,估計預算約35萬元,一旦通過後,聖詩翻譯工作啟動。即將接任賽德克族群區會議長的瓦旦吉洛(Watan Diro)牧師表示,賽德克(Sediq)族包含德路固(Truku)、德固達雅(Tgdaya)、都達(Toda)等3支語群,聖詩除了翻譯相似度達7成的不同3個語系以外,也包括萬大部落(Pananawan)的澤敖利亞族(Ciuli)母語;族語是文化的重要根基,賽德克族語的發展,是教會與族人共同投入正名運動成功後,接下來要共同關心的事。

曾經擔任賽德克文史傳承協會理事長的瓦旦吉洛指出,原住民母語發展的現況是「原漢雙盲」。「為了升學的加分去考母語認證,學生都是用學習英文的同樣方式,拚命死背。」他說,通過認證的升學加分機制,擴大了原住民族的城鄉矛盾與不公平,因為不會母語的都原孩子,為了升學加分,不惜以補習英語的方式,加強學習族語,反而不會拿捏考試技巧卻能說得一口道地族語的部落孩子,多數無力取得升學加分的機會,這突顯目前族語政策只是好看的樣板數據,缺乏族語靈魂。

瓦旦吉洛回顧多年擔任政府舉辦族語演講比賽評審,發現拿下賽德克族語演講首獎者,幾乎是聽不懂族語的孩子,雖然演講時能說善道,但全是死背來的。可是政府往往在賽後發布的新聞相片與新聞稿中吹噓母語教育的功偉,然而實情並非如此,母語教育依然荒腔走板,原因是中華民國政府殖民原住民族的心態依舊所致。
2008年賽德克族正名成功後,南投縣政府原民局計畫《賽德克族族語圖解辭典》於同年12月25日付梓,總編輯由瓦旦吉洛擔任。他指出,這部簡易辭典,同樣涵蓋3支語群,編纂過程雖然不簡單,但這應該是必要的堅持;也因此早在2004至2007年間,區會曾經就聖經翻譯的計畫進行多次討論,最後決定3語群並列,不過礙於出版不敷成本而暫時作罷,雖然如此,將聖經翻譯成3語群並列的樣貌,仍然是教會族人的深切期待。

客家語
珍惜羅馬拼音 用課程傳福音

【林宜瑩專題報導】從1993年起,就在台北縣政府客家語國中小師資訓練班教導客語的邱善雄牧師,也曾在政治大學學生團契、台灣神學院、台南神學院不定期教導客語,從2005年在中山醫學大學、2006年於靜宜大學擔任客語通識必修課程的老師,直到2012年6月止,因年事漸高,體力不勝負荷才辭去教職。

邱善雄說,他在中山醫學大學一、二年級開了4小時的課、在靜宜則是一年級有2小時的課,剛開始都只有10幾個學生,可是後來漸漸多到有100多個學生擠在一個大教室學客語。由於他覺得學語言最好是能有一對一教導的機會,於是跟校方反映後,便以小班制傳授客語。邱善雄所採用的教材,是長老教會總會客家宣教委員會所編寫的基礎客語、客家文化、客語短詩、客語聖經文學(以客語來讀路得記),透過這樣的課程設計,也讓基督福音透過學習客家語言,傳給未信主的大學生。

現在的邱善雄雖是退休牧師,但是仍然「退而不休」,因為總會客家宣教委員會委請他每月都前往花蓮、台東不定期開課傳授客語聖經的導讀,用很短的禮拜五晚間到禮拜六這不到2天的時間,教導當地想要把客語聖經學好的牧長兄姊。他表示,雖然時間很短,可是大家學習意願很強,當然成果就會好,況且,客語聖經是花了26年的時間編寫而成,要是大家不好好來善用,實在可惜了參與客語聖經翻譯者的年歲與心血。

邱善雄說,雖然現在有所謂的漢羅用法,不過他還是覺得教會羅馬拼音才是最寶貴的資產,很盼望教會牧長兄姊能好好珍惜這個教會特有的資產,不要老是使用華語唱詩歌或讀聖經。他認為,現在因為大家重視母語的傳承,近10年坊間使用台語的人口普遍提升,已有明顯感受,「這真的是很好的現象。」

而邱善雄對母語傳承的堅持,也曾一度讓孫女不諒解,現在就讀國中的孫女在小學時,有一次與他出門,一路用華語說她:「渴了!」邱善雄就故意假裝聽不懂,直到孫女願意用母語來回應,他才肯買飲料給孫女喝。如今,孫女升上國中,由於學校離家有段距離,想要買一台腳踏車代步,知道祖父邱善雄喜歡用母語交談,於是打電話給他,希望能請祖父幫忙買台腳踏車。邱善雄說,當他聽到孫女用母語向他要一台腳踏車後,便開心地立即答應,他也感謝上帝,就是這樣一路的堅持,使母語得以傳承下去,這比送孫女一台腳踏車,更令他開心許多!

西拉雅語
努力復育死語 透過教會推動

【陳怡萱專題報導】西拉雅語原本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死語」,但近年來在台南平埔族西拉雅文化協會、西拉雅各部落教會及眾族人的努力使用、推廣下,使這個語言逐漸復甦。2008年出版《西拉雅詞彙初探》,2012年推出《西拉雅語繪本》、西拉雅語有聲書,民間團體集結公部門力量,均企望聯合國能夠把西拉雅語從已經死亡的語言,改列為「正在復育的語言」。

2012年9月,台南市首開先例把西拉雅語列入中小學母語選修課程之一,台南市政府西拉雅原住民事務推動會執行秘書Uma Talavan(萬淑娟)指出,目前在口碑、新化和吉貝耍等3間小學均有西拉雅語教學,「經過多年的文獻研究,接下來就是努力讓西拉雅語可以廣泛應用在生活中。」

從2012年開始,台南西拉雅文化協會便積極推動部落大學、語言密集班、聽說讀寫工作坊等。萬淑娟表示,目前西拉雅語師資不充裕,未來這是重點努力的方向,希望能從現有的團隊進化成「西拉雅語言研究推廣中心」,除了連結公部門資源,也積極尋求學術界支持,例如清華大學語言所曾開辦西拉雅語研究課程。

此外,萬淑娟也希望未來能以部落的教會為學習中心,打造「語言村」、成立「語言示範家庭」,例如口埤教會計畫今年起推動背誦西拉雅語金句,透過族人的基督教信仰,把母語推行到生活中。

另外,編撰教材與設置網站,也是協會今年持續推廣西拉雅語的重點工作。萬淑娟說,先前出版的《西拉雅語繪本》內容為中高級,盼能再出版屬入門階段的語言教材,也要讓投入教學的師資有統合易用的教師手冊;而架設網站則是為配合現代人需求,提供線上教學資源,有助西拉雅語的教學與推廣。

「上帝一直為西拉雅預留位置。」萬淑娟認為西拉雅語的復振是受祝福的,雖被列為死語、一切從零開始,但走到現在漸漸看到曙光,在越來越多瀕危的語言當中「逆游向上」,相信更多族人的覺醒、來自土地的力量能幫助西拉雅語重新存活在現代。

達悟語
母語認證有效 家庭教育重要

【陳怡萱專題報導】1980年聖經公會曾為達悟族人出版一部注音的新約摘譯單行本,由加拿大宣教師魏克琳女士獨立翻譯。1985年聖經公會聘請達悟族傳道人、宣教師經過9年耕耘,在1994年出版了羅馬字拼音的《新約全書》,這是蘭嶼第1本羅馬字達悟語新約聖經。

當時翻譯小組成員之一的王榮基,現今為達悟區會朗島教會的傳道師。王榮基回憶,早期因為蘭嶼島上用注音來讀聖經,後來要改變習慣,使用羅馬拼音的聖經前,因為擔心族人不習慣,於是先花3年時間教導大家使用羅馬字。這個舉動使得後來不只是教會使用羅馬拼音的聖經,連島上的中小學母語教材也使用這套教會羅馬字拼音來教母語。

王榮基指出,當年包括他在內的教會牧者都會前往學校教族語,到了今天,各校各年級都已經有專門的族語師資,族語也列入正式課程之一。達悟語的教學方式很活潑,除了正統的聽說讀寫,也包括唱歌、表演、實地參觀部落及認識傳統文化等。

「語言消失,文化就會消失。」王榮基感謝前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Yohani Isqaqavut)任內致力推行母語認證,原住民學生在升學考試中若想要得到35%的加分,就必須通過母語認證。王榮基說,現在的年輕族人跟過去相較,會說達悟語的比例和程度都下降,但由於族群意識抬頭,年輕人離家在外常會遇到台灣人或其他族群「挑戰」,測試他們是否能夠說母語,回到家鄉又必須面對只會說族語的老年人,「他們不得不多少學會一點。」

但無論教會或學校如何推廣達悟語,王榮基認為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在家養成說母語的習慣。他談起有次到巴丹島交流時,巴丹人驚訝於為何要在學校教母語,「他們覺得母語在家說就好了!」這次的經驗讓王榮基深刻體認,如果父母在家都跟孩子用母語交談,那就不需要到學校教了。語言教育也唯有真正落實在每個家庭中,成為平日溝通所使用的工具,傳統語言才會自然而然代代相傳,不怕斷根。 

噶哈巫語
耆老全力搶救 經費需要支持

【林家鴻專題報導】「台灣還有噶哈巫(Kahabu)語!」七星中會大安教會會友、南投縣噶哈巫文教協會總幹事蕭愛蓮受訪時強調,噶哈巫族人或許不多,但族群的存在卻是不爭的事實。噶哈巫語已被聯合國列為瀕危語言,目前僅剩下不到30位耆老會講母語,隨著長輩一一離開,保存和記錄工作更顯迫切!

位於南投埔里地區的平埔族噶哈巫,人口約8000人,以牛眠、大湳、守城、蜈蚣崙為聚落,俗稱「四庄番」,知道自己是噶哈巫者不到3成,爭取正名至今未果。蕭愛蓮表示,根據耆老口述指出,70多年前族人大多講母語,但在基督教傳入部落後逐漸沒落,因早期牧者對噶哈巫認識不深,並以台語講道,逐漸影響族群的語言習慣。直到近10年,台中中會大湳、南豐、牛眠教會的噶哈巫族親驚覺母語的珍貴,才開始全力搶救。

▲為耆老錄製族語。(相片提供/噶哈巫文教協會)

 

「深怕時間來不及!」蕭愛蓮說,噶哈巫四庄組成的協會於2012年開始聘請專業攝影師錄製族語,於牛眠教會開設族語班,召集耆老循著兒時記憶,說出自己會的字句。起初大家擔心說錯和說不出來而感到惶恐,但以圖片、故事接龍等方式循循善誘、鼓勵下,讓耆老重拾信心,逐漸尋回祖先的話。她說:「長輩們都很努力,希望族語班未來能傳承母語,計畫以故事方式吸引年輕人學習。」

在牛眠教會潘永歷長老以羅馬字長期書寫、記錄下,已完成一些噶哈巫教材和教師手冊,但蕭愛蓮指出,部落的學校因家長認為無助於升學,從未納入母語課程選項。她感嘆「願意承認自己是『番』的並不多。」師資缺乏也是問題,盼原住民族委員會能以專業實際協助母語復振,而非只是提供有限經費的「虛應故事」。

蕭愛蓮說,牛眠教會是噶哈巫復振母語的主要據點,新任傳道羅顯博將開設噶哈巫團契,供社區孩子參加,希望能在教導英文的同時傳承母語。此外,教會雖於921大地震後蓋起漂亮宏偉的教會,但信徒僅剩10多位,人力、經費缺乏下,無力聘請幹事,管理困難,會務由大家分擔,母語推動不易。她認為教會應自立自強,目前已挪出空間作住宿服務,深盼主內兄姊能多多前往觀光或野外禮拜,參觀教堂、噶哈巫文物館、購農產品,幫助教會增加收益,能繼續為母語努力。

魯凱語
復振喜憂參半 弱勢方言流失

【林家鴻專題報導】長期致力魯凱語聖經翻譯的魯凱中會好茶教會牧師Kaynwane(鍾思錦),談及魯凱族教會的母語事工現況時,喜憂參半。喜的是使用最廣的好茶方言,其新、舊約聖經翻譯工程歷時20載,幾近完成,並朝國家族語認證使用的拼音系統轉換,聖詩亦譯出數百首;憂的是尚有其他方言瀕臨懸崖,亟待搶救。

鍾思錦說,魯凱常用方言分6種,因福音最早傳入好茶部落,聖經、聖詩翻譯最早從好茶教會開始,其他尚有萬山、茂林、多納、大武、大南部落使用的方言。除了萬山使用循理會所譯聖詩,茂林使用Pelenge(陳松得)牧師所譯聖詩100首,母語聖經或聖詩的翻譯工至今「一撇也沒有」。

鍾思錦指出,魯凱族語急需搶救,在以使用華語為主的其他教派對母語不感興趣、政府的族語教學流於形式及程度有限、對靈性無幫助下,有關弱勢方言復振、族語傳承的工作,唯有寄託長老教會。母語對原住民極為重要,透過母語,才能以最自然的方式親近上帝;而聖經詞彙豐富,是母語保存及傳承的最重要基礎。

然而,鍾思錦觀察魯凱教會在母語事工缺乏共識,至今不見強烈的復振渴望及危機感。魯凱中會投入好茶方言翻譯,可惜無同步關注其他方言;母語教育事工不夠力,整體成效不高,應建立監督事工成效及考核族人母語程度的機制。此外,年輕傳道人半數以上不會講母語,盼差派單位(總、中會)、訓練單位(神學院)、地方教會能多督促,使傳道人自我要求。

鍾思錦指出,母語復振、推廣成效不彰,也與弱勢方言社群出身的傳道人,常不願留在本部落,或部落教會不主動聘請有關,導致該語系的聖經、聖詩翻譯工作及母語教育不斷延宕,且大量無母語聖詩可唱的教會,紛紛走向華語的敬拜讚美詩歌。地方教會對母語缺乏負擔,寧願聘他部落能力好的牧者,不聘本部落人;鑑於目前傳道人主要出自好茶,建議總、中會協助培育。

鍾思錦呼籲,聖經翻譯當趁還有能力時盡快做,建議中會延請退休傳道人或在職無地方牧會的牧者,前往弱勢方言社群協助聖經翻譯及母語教會化,但需補助經費,使傳道人生活無虞,全心投入。他期盼總會專設母語推廣基金補助,復振各弱勢方言。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1

加入時間: 2012.04.24

TCNN

加入時間: 2012.04.24
11則報導
0則影音
0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聽見台灣 從歌曲發掘歷史

2013-10-17
瀏覽:
8,410
推:
43
回應:
17

打造友善環境 讓旅遊無障礙

2013-05-15
瀏覽:
6,988
推:
1
回應:
0

基督徒棒球員 擊出信仰安打

2013-05-09
瀏覽:
15,895
推:
27
回應:
0

原鄉吃喝玩樂 教會居功厥偉

2013-02-08
瀏覽:
2,422
推:
1
回應:
0

上帝的部落 從傷痛中再起

2013-01-16
瀏覽:
4,491
推:
4
回應:
0

打工遊學 正確心態才是關鍵

2012-10-03
瀏覽:
3,555
推:
0
回應:
0

香港基督徒反洗腦 各國國教面面觀

2012-09-27
瀏覽:
3,340
推:
4
回應:
1

浪子回頭 放下暴戾仰望基督

2012-09-04
瀏覽:
4,116
推:
6
回應:
0

看見偏鄉生命力,深耕在地路上光

2012-08-27
瀏覽:
4,395
推:
3
回應:
2

告別核電,長老教會參與311大遊行

2012-08-10
瀏覽:
3,201
推:
3
回應:
0

齊來說母語 看見傳統之美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92,776篇報導,共13,181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92,776篇報導

13,181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