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老農學習2-1_煌明伯傳統割稻
101.6.17
照片
煌明伯表達很希望「割稻體驗」能像傳統割稻流程井然有序,他建議先將體驗遊客或入股人帶到教室解說,再分組下田實作,要求成果,比較能學習到真正的智慧及精神,而不是只嘻樂照像。
傳統割稻9人搭配一個「摔筒」(打穀機),4人負責割、4人打穀,另一人清「摔筒」一方面將打下來的米粒裝袋、一方面清理草屑髒東西。
割的人要把稻草按方向排好以便打穀的人作業。割的人往自己的部份一路向前進,割的快的人不會幫割的慢的人割。我問煌明伯說:「傳統不是互相幫忙嗎?」煌明伯答道:「因為這樣割的慢的人內心就會自我警惕,自己輸給人家,要發奮更努力,割稻是團隊工作,否則以後人家就不叫自己來工作。」(不用像現在老師家長唸半天,孩子還不理不睬)
照片
負責清「摔筒」的人若有幫忙打穀,最後4個打穀會幫忙他扛「摔筒」收工,若他沒有幫忙,則會讓他自己扛「摔筒」收工。煌明伯7、8歲開始下田除草,國小畢業15歲左右就開始割稻,十幾歲就能一個人扛「摔筒」。
照片
因避免白天天熱,半夜12點叫大家起吃飯,吃完1點下田割稻(田主會打燈),天亮吃點心,一直工作到田主喊吃飯才能上來(不像現在隨時可休息),9點多休息避開酷熱時段後,約1點繼續下田做到4~5點,一天吃五頓割稻飯,總工時約12小時。
我聽完後覺得很有組織及系統,現代人體能不夠無法做12小時,但可以重新設計調整「割稻體驗」,給人學習互助及自省的機會,不少人真的需要這樣的機會。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