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九成民眾看過反詐影片,為何還是成為肥羊?反詐教育刻不容緩!

2024/12/30 10:59
197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統計,165打詐儀表板數據顯示,在今年12月27日一天內,民眾被詐騙損失金額,就突破六億六千多萬元,創下歷史新高。從報案的資料得知,九成的被害人,都有看過反詐騙宣導影片。但還是成為詐騙集團的肥羊。

在詐騙案件中民眾都知道反詐騙資訊,但是仍然遇到受騙的情形。可以從心理學角度的分析,以及如何從教育著手幫助民眾減少受騙。

從心理學角度的分析:

一.    過度自信偏誤

多數人認為自己不會成為受害者,相信自己的判斷能力,可以識別騙局低估自身受騙的可能性,這是一種過度自信偏誤。

二.    沉沒成本效應

當受害者已經投入金錢或時間,他們更難接受損失,傾向於繼續投入以挽回損失,這使得詐騙集團能進一步剝削。

三.    情緒操控

詐騙集團利用人們對快速致富、財務自由的渴望,或透過威脅、緊急感,例如限時優惠等方式,激發非理性行為,讓受害者在高壓下無法冷靜思考。

總之

政府要針對不同族群,例如年輕人、老年人或是投資者,設計針對性的教育內容,解釋他們最常遭遇的詐騙形式及預防方法。其次要結合短視頻平台,例如抖音、YouTube和社交媒體,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吸引目標群體學習反詐騙的技巧。接著在學校和社會教育中推廣批判性思維技能,教導民眾如何識別信息的真假,尤其是財務相關的承諾與提案。

最後

要從根本上降低詐騙的影響,需要從教育去灌輸知識,從而改變態度與行為模式。並且結合心理學理論與科技方法,打造全方位的防詐教育系統,並與法規和技術防範措施協同發揮作用,才是關鍵的解決之道。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