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角布料重獲新生 打造拼裝風格包包
【記者林約慈、林俊廷/臺中市報導】當我們把手邊不需要的衣服投進路邊的舊衣回收箱,它們會到哪裡呢?服飾店的櫥窗隨著季節遞嬗而更換,過季的新衣又是如何利用呢?「袋代設計」將這些廢布與皮革整理後,帶入校園與企業,利用開設工作坊的機會讓大家動作做成提袋,也宣導環境永續的重要性,除了減少現成材料包以及快時尚造成的浪費外,也讓這些仍有利用價值的廢布與皮革,變成每個人手中獨一無二的提包。
↑袋代設計創辦人林育君。攝影/林約慈
「袋代設計」是由林育君與三位夥伴於就讀聯合大學工業設計系時,組隊參加「台積電青年築夢計畫」而創立,當時他們看見一則關於大量舊衣在被收購後,因沒有用處而被棄置在新竹香山,造成環境污染的新聞,加上當年政府開始推行禁止商家提供免費塑膠袋的政策,以此作為發想,提出先收集舊衣後透過專業處理成原料,再量產袋子到市面上的計畫。
然而他們發現,這樣的方式成本過高,且過去有許多團隊做過類似的事,最終都以失敗收場,決定改變計畫。後來,他們決定把它結合在一起,利用那些被棄置的材料,讓使用者自己製作獨一無二的袋子,除了有效處理廢布外,也讓袋子賦予不一樣的意義。
邊角料遇上不同需求 獲得重生
↑到回收商的倉庫內,尋找可以使用的材料。照片提供/袋代設計
↑將打完洞的布料用鞋帶或提繩縫製在一起。照片提供/袋代設計
↑袋子製作完成後,大家將袋子秤重,檢視自己減少的垃圾重量。照片提供/袋代設計
台積電青年築夢計畫內容設計完成後,袋代設計團隊開始找尋計畫的實施對象,一開始,他們主動聯繫學校老師,希望可以到校園裡面做教學。他們將成衣、舊衣回收等產業如何造成環境污染,以及如何利用這些舊衣與皮革再製,以達到環境永續的議題設計成課程,從挑選布料、裁切、打洞到縫製,帶領學生從無到有,體驗整個廢布循環再生的過程。
林育君想起自己的求學經驗,曾因為學校美術課皆是使用統一的勞作材料包,作品與他人高度重複沒有特色,在打完分數後隨即丟棄,他提到:「學生把材料包的作品丟掉是因為重複,工廠端這邊則是因為邊角料不重複而不能被量產成商品,兩者截然不同的需求結合在一起,問題就得以被解決。」計畫制訂完成後,袋代設計團隊實際走入校園試教,利用舊衣、網袋與紙袋等素材,教導學生縫製專屬的提袋,透過動手做的方式,同時教育學子惜物的重要性,當時剛好遇上108課綱的推行階段,邊角料再製成包包的議題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不謀而合,因此用邊角料縫製提袋的課程大受師生歡迎,口碑傳開後邀約不斷,甚至在計畫經費花完後,學校與企業主動表示願意自掏腰包,邀請他們到學校或公司開設工作坊。
↑林育君隨身攜帶的包包中,皆是他利用邊角料自行製作的各種用品。攝影/林約慈
隨著需求越來越大量,除了有回收商主動聯繫提供邊角料,亦有布料出口商找上他們。林育君提到,他們所利用的邊角料不一定都是廢材,有些是全新的材料,例如:製作沙發裁剪下來的皮革、打樣師製作的樣品、布料出口前留在驗布商的碼布等,這些材料對工廠來說過小而沒有利用價值,但對袋代設計來說,已經足夠成為他們重新再製成包包的材料。
精打細算 讓社會企業可以活得更長久
台積電青年築夢計畫結束後,袋代設計團隊開始思考繼續推動環保永續議題的可能性。「如果要讓袋代設計持續下去,我們有三條路可以選擇,一是以講師的方式,個人接案演講,其二為成立NGO團體,最後是開公司。開公司一定是最難的,因為是做生意,所以我們必須要做具有經濟效益的事務。雖然NGO比較不會有經費的煩惱,但我們沒有辦法知道市場的真實狀況,如果是成立公司的話,市場給我們的反饋很真實,可以讓我們直接根據市場的接受度做修正,不僅議題的擴散效果比較快,我們的團隊也可以更快地成長。」林育君說。
↑工作坊中,學生自己縫製的水壺袋。照片提供/袋代設計
而後他們決定把計畫剩下的經費拿出來成立公司,公司營運初期利潤不高,所以全部的員工都是以兼職的方式投入袋代設計的工作,自己投入版型設計,提供學生於工作坊直接按照模板裁減與打洞,不過隨著他們的案子越接越多,如今已經擴大成有兩位正職員工的規模,也有能力委任設計師與講師,協助更多版型的開發,以及更廣泛地開辦工作坊。林育君表示,為了不讓公司面臨金錢的壓力,袋代設計與其他社會企業不同,比起一開始就投入大量經費快速成長,他更希望可以細水長流,持續在校園與企業內推動邊角料再生的議題,因此在經費的運用上他們非常精打細算,秉持著有多少錢做多少事的精神,再投入經費前也都會有謹慎的規劃與討論,這樣的營運模式,讓他們成立至今仍未負債過。
廣泛推廣 為弱勢創造更多工作機會
為了讓更多人一起投入推廣的行列,袋代設計在北中南皆有開設培訓課程,以實戰和前後輩相互扶持的方式培養更多的講師。根據林育君的觀察,有意願成為講師的人對手作都有一定的基礎與能力,但教學與手作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因此他們必須透過課程訓練他們在環保永續議題上的講課能力,還有提點他們在授課時,學生可能會在哪些地方發生問題。培訓完後,他們會讓有經驗的講師當新講師的助手,演練一次實際課堂上可能會遇到的狀況,或是讓新講師直接到教學現場當助手,透過在現場協助學生的方式,快速了解教學現場。
↑工作坊中,由有經驗的講師帶領新講師熟悉現場的教學情況。照片提供/袋代設計
目前袋代設計提供的課程中,有從打洞到穿繩都由學生自行完成的課程,亦有事先準備好材料包,在市集等時長比較短的體驗中使用,而製作這些材料包的幕後推手,便是臺中在地的「麥子庇護工廠」。「麥子庇護工廠」本是鞋業觀光工廠內針對身心障礙者的工作訓練組織,皮革與布料的處理是他們的專業,不僅可以協助袋代設計整理邊角料,裁段、車縫等工作也由他們一手包辦。唯一與其他一般工廠比較不一樣的是,袋代需要根據庇護工廠員工的程度、可以負擔的工作量與技術調整他們的設計,將原本設計比較複雜的版型,改成比較容易裁切的形狀,摺疊型零錢包便是其中一個例子。除了材料包外,也有企業會委託袋代協助用他們工廠廢布再設計成公司贈品,而這些贈品的加工,也需交給「麥子庇護工廠」完成。
積極尋找可用之材 探索更新的可能
除了原有的邊角材料,袋代設計也持續在尋找更多可以利用的廢棄材料,近期袋代設計便發現了消防水帶堅固耐用的特性,很適合用來製作比較硬挺的零錢包與水壺袋。林育君提到:「消防水帶每個社區、辦公大樓一定會有,在十年到期後每三年都要檢測一次,當時間越久淘汰率就越高,這時大樓會考慮一次把全部換掉,但它們有90%以上是從出生到被丟掉都沒有使用過。」這些消防水帶因老舊造成的瑕疵而被替換,然而對袋代設計來說,這就是一種全新的材料。
↑利用大樓汰換下來的消防水帶,製作而成的水壺袋與零錢包。攝影/林約慈
隨著袋代設計的曝光越來越多,也有人向他們提出想直接購買邊角料包包的需求。然而林育君認為,光是整理這些廢布料,想辦法將他們變成具有經濟價值的商品,是不符合經濟效益的。此外,他認為販賣現成包包與他們的理念背道而馳,他說:「我們之所以有這麼多的邊角廢料,不就是因為太多人去製作這些包包嗎?邊角料就是在產生這些的過程中被丟掉,那我再用這種快時尚的觀念做包包來販售,會讓我覺得與我們公司的理念是衝突的。」不過林育君也提到,如果可以利用這些邊角料幫助設計師或藝術家,然後再協助他們透過袋代品牌曝光,會是他們比較能接受的販售方式。
採訪側記:
南下到臺中採訪育君時,讓我們感受到他對於袋代設計的愛護與堅持,尤其是他為了讓品牌能夠長久生存下去而做的種種思考與規劃,都讓我深感佩服。
另外在這次的採訪經驗中,也讓我們對臺灣的布料產業有更深的認識。臺灣身為機能布料的生產大國,應運而生的有打樣師、驗布商等工作,而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會造成布料的浪費,因此如果這些材料可以盡可能地被使用,便能減少非常多的環境負擔,希望透過報導讓大眾了解到邊角料新的可能性。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