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光洋 開啟台灣山椒魚研究史
【記者譚閔絨、楊蕙瑜、林渝茵/台北市報導】呂光洋一生中,有52年的時間都花費在山椒魚研究上。1979年,為了找到在台灣生活的有尾兩棲類動物,親自到了阿里山,展開山椒魚的探索之旅,他相信在台灣這個寶島中一定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樣貌的生物。為了證明,他一有空閒就會去高山上探索山椒魚的足跡。即使山脈地形嚴峻,也明白每次探索都可能發生危險,但他為的只是完善台灣的生物研究紀錄。雖然呂光洋現在已經78歲,但他還是會為了山椒魚登上台灣高山。
↑呂光洋與山椒魚的合照。照片來源/呂光洋老師粉絲團
台灣山椒魚之父的誕生
山椒魚從冰河時期便存在於世上,且台灣擁有五種特有種山椒魚,在台灣歷史久遠且分佈範圍廣泛,為研究氣候、地理景觀變遷的指標生物,對於台灣的重要性不容小覷。被譽為「台灣山椒魚之父」的呂光洋,在1971年開啟台灣首次山椒魚研究,希望對於台灣本土兩棲類有更多了解,也讓山椒魚這塊台灣瑰寶受到重視。目前已退休的呂光洋將研究成果交由學生賴俊祥與台大朱有田教授接手,願將其精神傳承下去。
呂光洋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曾赴美國密西西比州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專攻生態學和演化生物學,他以兩棲爬蟲動物研究成果聞名,為台灣生物研究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台灣兩棲爬蟲動物協會的創始人。呂光洋對生物研究的貢獻包含制定臺灣野生動物系統研究制度以及建立臺灣野生動物資料庫。此外,他也發現及鑑定出許多臺灣台灣兩棲爬蟲類的新物種,例如:巴式小雨蛙 、鹿野草蜥。
回國後,呂光洋回到台灣師範大學生物學系任教。有一次,一位學生向他詢問台灣是否有「蠑螈科」這類物種。然而,在1971年,台灣並沒有專業的團隊來研究關於這類物種的習性與生存環境,唯一的文獻資料是來自早期日本學者在台灣調查山椒魚的紀錄。為了幫學生解答疑惑、樹立良好的教材,這也成了呂光洋第一次接觸到山椒魚的契機。在1979年,呂光洋決定前往文獻資料中發現山椒魚的地點—阿里山,試圖尋找更多關於山椒魚的信息。
在阿里山沼平車站旁的山葵田中,呂光洋第一次見到了山椒魚。當時他隨意在山葵田中翻找,就幸運的發現山椒魚,這是他第一次發現台灣也存在有尾兩棲類,兩棲類是最早由水中登上陸地生活的脊椎動物,其中有尾兩棲類全台灣只有三種,例如:山椒魚、蠑螈。自此,呂光洋便開始對台灣山椒魚的研究,並發現了觀霧山椒魚和南湖山椒魚等新物種。因此,呂光洋被譽為「台灣山椒魚之父」。
↑呂光洋在山區路邊發現山椒魚。照片來源/呂光洋老師粉絲團
山椒魚的珍貴與研究三階段
台灣原生山椒魚屬於兩棲類有尾目,為小鯢屬下的特有種,除了是世界小鯢屬最南端的物種外,也是亞熱帶僅有的小鯢屬族群。由於早期冰河時代亞洲大陸相連,當時還沒有台灣海峽,許多物種得以進入台灣,加上高聳的山脈與陡峭的地形,造就多元的氣候類型,同時更將物種之間相分隔,因此在台灣這個小島上光是山椒魚就有五種,觀霧山椒魚、南湖山椒魚、台灣山椒魚、楚南氏山椒魚、阿里山山椒魚,全是台灣特有種,並分布於不同的高海拔地區。
↑台灣山椒魚。照片來源/chungweiyou,發布於痞客邦
↑阿里山山椒魚。照片來源/游崇瑋,發布於臺灣生命大百科
根據研究顯示,台灣山椒魚活動範圍小且具備對棲地有依戀性較高的特點,代表山椒魚分佈於氣候變化不大的區域,相異的地質也會對山椒魚的攀爬能力造成影響,任何天災、人為開發或氣候的改變皆對山椒魚的生存有著極大的威脅。其中僅分佈於南湖溪和中央尖溪上游的南湖山椒魚不僅被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瀕危物種,遊客出於好奇尋找山椒魚與隨意大小便的行為,更嚴重破壞南湖山椒魚的生態,使南湖山椒魚的處境更加岌岌可危。台灣五種山椒魚全屬於原生特有種,其存在台灣的歷史已久且分佈範圍廣,為研究氣候、地理景觀變遷的重要指標生物,對於台灣甚至世界的重要性不容小覷。
呂光洋從1979年開始進行台灣山椒魚研究,發展到目前已明確劃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巨觀階段、巨觀微觀轉接階段以及微觀階段。第一個巨觀階段由呂光洋博士主導,主要蒐集環境因素、生態因素與山椒魚型態的資料並加以調查。呂光洋提到,蒐集山椒魚資料是利用「設樣區」的方式,在特定地點設立研究的樣點,依研究目的進行至少12個月以上的數據紀錄,如溫度、土壤溫度、土壤ph值等,將各類數據統計分析後,才能了解環境的變化和山椒魚的偏好。第二階段則是由呂光洋的學生賴俊祥接手,負責銜接巨觀與微觀兩個階段,曾發表兩種台灣特有種山椒魚的研究。第三階段是台灣目前研究山椒魚的主要人物朱有田教授,在呂光洋退休後接收其調查,主要做山椒魚遺傳份子的分析。
社會壓力與地形劣勢造成研究困難
研究台灣原生山椒魚的困難,呂光洋表示有兩大部分,第一,目前台灣法令的限制,特定的研究行為像剪山椒魚腳趾或測量山椒魚溫度等入侵性行為都必須由獸醫師在旁陪同,況且山椒魚的分佈與研究皆位於高海拔的野外地區,要找到願意陪伴的獸醫師更是難上加難,造成團隊研究的不易。
第二個研究困難是社會壓力,這要從一個七年的故事説起,2016年6月,呂光洋的學生賴俊祥博士與研究團隊攀登合歡山奇萊北峰,為了研究楚南氏山椒魚族群分布,卻不幸於兩日後的下午失足墜落懸崖身亡。呂光洋提及,當時賴俊祥在出發前曾告知自己要和朱有田老師上山做研究,自己也很支持,得知學生墜崖的消息感到十分震驚和痛心,他表示雖然自己已經退休,但對於研究和學生的關心不曾缺席。台灣五種山椒魚雖分佈於不同地點,卻都棲息於各個地形陡峭的高山溪流源頭,研究的困難性與危險性極高,在發生墜崖事件後,眾多負面的聲音「怎麼會這樣就讓他出去?」、「有沒有保險?」、「為什麼沒多派幾個人陪同?」出現,社會輿論造成師生及研究人員很大的壓力,讓本就因地形崎嶇研究難度高的山椒魚研究更加不易,目前台灣社會少子化的情況也使得人手不足,可謂是雪上加霜。
《山椒魚來了》記錄研究團隊的艱辛與不容易
呂光洋於2010年從台灣師範大學正式退休,在這退休的十三年裡他從未放棄研究山椒魚,到現在他還是會跟著研究團隊一起上山。因為他知道研究山椒魚非常辛苦,鮮少後輩願意一起吃苦研究,所以他希望自己能夠憤而不懈、退而不休,讓山椒魚這塊台灣瑰寶能夠被更多人認識。
導演麥覺明曾經以《MIT台灣誌》榮獲無數金鐘獎,當他第一次在阿里山見到山椒魚時,便萌生想要紀錄山椒魚的想法,於是他與拍攝團隊花了十七年的時間來拍攝紀錄片《山椒魚來了》,在朱有田與賴俊祥一行人前往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奇萊東稜進行山椒魚研究調查時,導演麥覺明的攝影團隊也隨行記錄。這部紀錄片走入台灣山區以及高海拔地區,儘管拍攝環境困難,但這也成為了麥覺明堅持下去的動力。《山椒魚來了》紀錄研究團隊登上台灣不同山脈尋找山椒魚足跡的故事以及生長環境,影片包含了研究室裡豐富的研究資料、艱辛的野外調查,更重要的是紀錄片濃縮不同年代卻一樣全力以赴的山椒魚研究者,他們對生態、山椒魚的熱愛與貢獻都是非常值得記錄的,呂光洋認為《山椒魚來了》是一部非常值得觀看的紀錄片。希望未來能夠繼續致力於山椒魚的研究,也期望能夠發現第六種、第七種新的山椒魚品種。
最後,呼籲台灣民眾,山林裡有各式各樣的野生動物生活著,如果有機會到山區或者高海拔森林公園,請愛護環境,垃圾隨手帶下山、不要踩踏野生植物,一起愛護環境並保育山椒魚的棲地。
↑呂光洋(右二)參加【山椒魚來了】電影發佈會。照片來源/呂光洋老師粉絲團
採訪側記:
採訪完呂光洋教授後,我更深入了解到山椒魚這種從冰河時期就存在的生物,以及研究的過程和困難,能夠體諒研究人員的不易。我也明白到要研究一個生物,不是短時間就可以完成的,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人力資源,因此希望藉此機會感謝偉大的研究人員們,為了使山椒魚、其他生物的資料能更完善,而無私貢獻自己的一生。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