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獅球嶺砲臺
深秋的太陽連續好幾日,烈日當空好似秋老虎,溫度都高於37度C,但在今日10月5日早晨5點多下起一場大雨,把今天的溫度降低許多。秋風涼爽,今日全天課來到基隆市仁愛區公所下車,由吳智慶老師帶領學員展開一天的學程。
步道口有三姓公祠—平安宮,為基隆市最大的土地公廟,也是最早的土地公廟,建於清嘉慶元年(西元1796年),但經歷多次重建,最近一次整建為日據大正十年(西元1921年),在廟右門房留有獅球嶺平安宮重修誌。
清光緒十年中法戰爭,法國海軍攻佔基隆,當時支持防務的劉銘傳為鞏固北台灣海防,請英國技師建造數座砲臺,獅球嶺砲臺居其中之一。中法戰爭,林朝棟統領率軍駐守獅球嶺與法軍奮戰8個月,使法軍無法前進。1895年甲午之戰,日軍直逼台灣基隆,林朝棟、守將提督張兆連、義勇胡友勝率隊抵抗,經歷二次戰役,增添其歷史價值。基隆及淡水有不少神明於中法戰爭顯靈助戰,機也傳說化身白髮仙翁,以柱杖掃過法軍。其後也多次顯靈,包括開鑿獅球嶺隧道。1895年日軍攻佔基隆,有人手捧土地公像,最後只遭砍掉帽子而倖免於難。
古道(步道)行進中,階梯高高低低,行進緩慢。沿途老師講解花、樹、箭竹等之植物林。最後經過高速公路涵洞來到「五十人公祠」。相傳五十位來此開墾的安溪移民,因遭逢瘟疫,其中49人病歿,1人失蹤。後人循跡於此,收取遺骸,合葬於此,緬懷其等功績而尊奉為「五十人公」,並立祠紀念。先民廟匾並透露此地舊名為「港仔口」。
中午來到奠濟宮飲食街:俗稱廟口老街,各學員選擇愛吃的午餐,餐後由老師在廟前開講。奠濟宮建於清光緒元年(1875年),主祀開漳聖王,與基隆護國城隍廟、慶安宮合稱三大廟,陳元光13歲鄉試第一名,那年隨父親嶺南行軍總管陳政出征到福建,治理嶺南地區。卒於唐高宗儀鳳二年(677年)四月,後人尊奉為開漳聖王。
接著前進原住民文化會館;為保存台灣原住民固有文化,培養國民各族群社會習俗、欣賞與珍惜,促進族群融合與和諧,蒐集文物展示教學,並辦理研習、集會及觀光多項功能。五樓後花園建有吊橋、景觀台,可遙望整個外海及附近島嶼,並建有石板屋,以岩片搭建而成的住屋是原住民住宿的型態之一。主要分佈於泰雅族、布農及排灣族。
室外可辦活動,如豐年祭。附近的以前的阿根納造船廠現已荒廢,看到的彩色外衣底下的正濱港口彩色屋都是當時的造船廠、修船廠,是因為現在的船隻噸位數越做越大,再也無法容納這樣的船隻,所以有慢慢的轉移到其他的港口去,16棟屋子彩繪成彩色屋,用活潑的顏色,讓老舊的漁港變得有生機了;過橋至和平島,參訪了魚市,現盛產螃蟹及各種魚類。
下午3時來到大沙灣遺址、海防指揮所、法軍戰爭古墓、英雄紀念碑。基隆設置砲臺,始於西荷時期,經歷政權轉移,砲臺依舊環顧基隆港。清領時期,為抵禦外侮,設立諸多砲臺,清法戰爭的主砲臺即是頂石閣砲臺的前身大沙灣砲臺,而此砲臺的設置可以追溯至1840年(道光二十年)以前。石圍正是清法戰爭的主戰場大沙灣。
基隆要塞司令部及校官眷舍於日軍佔領台灣時期,大部分是官員眷屬宿舍。此一地點鄰近法國公墓加上清法戰爭的戰場。現為基隆市市定古蹟。依標準官舍形制建築的傳統木造家屋建築,因應基隆多雨氣候而建。復原宿舍後保存另一棟建物的地基,遊客可以看得到如諸葛孔明的八卦亂石陣。除了眷舍外,旁邊尚有沙灣歷史文化園區、石圍遺構、法國公墓、太平輪紀念碑。最後在此結束今日課程。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