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他鄉看見家鄉 讓數位原民聽見田埂密語
【記者/許若茵】
僑光國小位於南投縣草屯鎮稻香路上,學校四周放眼望盡是稻田,周邊的色調隨著稻米生長的階段而變化,也註定了僑光國小的影片主題與稻米有關。
從理所當然到重新認識
此次僑光國小的作品《田埂間的悄悄話》正是從學校周邊的稻田出發,在指導老師陳良輔、陳嘉仁、孫明珠與隊輔陳亭毓、陳柔伊的引導下,唐煜翔、許嘉恩、劉兆翔、洪培惇、施皓勛、林恩碩、張瑋芯、洪少羚七位學童用空拍機飛越了稻田,俯視一片片不規則形狀的綠色塊,同時也近距離拍攝了水草與小魚,再回到稻田的主題;稻米對孩子來說,是每天每夜都看得見的事物,把稻田當做理所當然的大家,就開始去挖掘那些與稻米有關聯、卻又不為外人所知的事情。
如何因應數位原民時代的孩子
進到看見家鄉計劃之前,隊輔們正如同社會大眾一樣,對偏鄉會有一些初步的想像。陳亭毓表示,剛接觸僑光的小孩時使他受到很大衝擊,他發現僑光的孩子相當擅長使用數位工具以及媒體平台;僑光國小是洪旭亮老師退休前服務的學校,相當重視培養學生使用數位工具學習的能力。因此,此次參與計劃的僑光孩子,對於數位工具的使用掌握度都很高,難免也對手機產生較高度的依賴,陳亭毓從一開始的衝擊,到後來會跟孩子分享她喜歡看的影片,與他們討論。這也是對大人的啟發:與其禁止孩子接觸某些資訊,不如與他們討論,並且分享更多元的內容,使孩子能在累積更多文本之餘亦培養判斷思考的能力。
在帶課的「技倆」方面,陳亭毓使用撲克牌、app等累積獎勵點數的方法促使大家投入,或者有時跟孩子約定好五分鐘的自由討論時間,然後走出教室,將空間全然交付給他們,等到約定的時間一到,就馬上進入空間收束起團體亢奮的氣氛。在這樣的過程當中,慢慢發現每一個孩子們在表象之下,偶爾透露出來的真實性情,比如說培惇常常看起來毫不在乎、酷酷的樣子,但是他的媽媽說培惇常常會在家裡說著對進度的焦慮,原來是個自我要求很高的孩子。又如皓勛雖然最初的階段裡,表現出來的是不太願意表達,後來慢慢發現他非常擅長剪輯,而且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第一時間並不是向隊輔要答案,而是自己先去查證,最後再與隊輔加以確認。
看清模糊的家鄉樣貌
提到一年來的拍攝有什麼發現,「飛了之後才知道草屯有這麼多稻田。」「我現在才知道原來稻田裡,福壽螺很多,但不是好事。」孩子進一步表示,有些事情是平常其實都已經知道了,只是沒有特別深入挖掘,趁這次機會得以深入。
問起僑光的孩子草屯有什麼特色是他們最想介紹給別人認識的?眾人皆答:沒有。平日要補習、運動、打球,一到週末爸媽大部份都是帶他們去外地玩,對於草屯的事情,印象總是有些模糊。問他們還想要用空拍機飛到哪裡去看看,瑋芯說要在家裡的木材工廠飛,因為不知道還能去哪裡;恩碩說要去陳府將軍廟一帶使用空拍機,理由也是因為想不出要拍些別的什麼地方。無論是否是孩子表達方式的關係,或者是孩子真的沒有太多機會認識自身土地,也許反映的是草屯位在都會區邊緣的模糊處境。但是,空拍機一飛上天空,孩子總算是從嶄新的角度看見四周一望無際稻田的樣貌,明白草屯是稻米大鎮的意思。
離開後才發現家鄉的獨特
而同樣困惑如何從把家鄉種種視為理所當然到發掘出新面貌的還有縣道139上的文德國小。文德國小校園小而美,穿過校園中央的紅土操場,一眼就能望穿學校,處處可以看到繽紛的色彩。如同許多農業鄉鎮的小學,文德國小也面臨產業變遷、人口外移的處境,然而在孩子的眼裡,學校仍然是他們喜歡的地方。文德國小孩子的作品《文德觀光團》從學校出發,沿著串起在地產業的139縣道踏查,最後再回到學校。
《文德觀光團》由高湘樺、許晏庭、許馨云、許聿婕、許智鈞五位同學與指導老師林耿麟及隊輔王偉綸、許郁敏歷時將近一年完成。在最初的發想階段,王偉綸問孩子們附近好玩的地方,他們都說「沒什麼好玩的啊」,王偉綸感到不可思議:「怎麼會沒有什麼好玩的!很多這邊有的東西北部沒有,比如說微熱山丘土鳳梨酥,我朋友在台北開飲料店,也有從微熱山丘訂貨。」孩子們這才發現,原來平常稀鬆平常的事,離開在地的情境居然是如此獨特的存在。
在地聚落凝聚緊密的人際關係
最後大家決定從熟悉的周邊環境開拍,設定影片主軸由139縣道串連各個景點。孩子們從學校出發,走訪了鳳梨田、挑水古道、流浪動物之家、微熱山丘,最後又回到學校拍攝賞鷹平台以及像咖啡館一樣漂亮的英文教室。許郁敏指出,影片裡的各個點都是點到為止,較無法深入,為此感到可惜。
言談中孩子也談到在地聚落人際關係的緊密,實際上文德國小也是凝聚在地居民的重要聚點。除了假日家長們會帶孩子來學校玩耍之外,文德國小的校友們始終保有了聚會的習慣,每年都會舉辦各屆校友的活動,即便有些校友已經離開芬園,也會專程回來參加。目前就讀中壢高商、以小幫手身份參與看見家鄉計劃的郭晏伶,外婆是留在芬園的在地人,晏伶提到舅舅曾經表示文德國小對在地聚落是非常重要的凝聚力量,萬一哪天文德國小不復存在,孩子還有什麼留在這裡的理由呢?
跳脫原有視角,為未來埋下種子
看見家鄉計劃也許無法挽救這樣結構性產生的態勢,也不需要期待孩子就因此留在故鄉,如同洪旭亮所說,「我們無法為孩子想這麼長遠的事,但是想像著孩子未來長大成人後的某一天,可能突然想起自己小時候做過的這些事,開啟了他某些想法,或者使他想要回來看一看;或許這些他做過的事真的培養出他某些能力,使他未來投入相關的行業或研究;或許這些技能單純地成為他紓發情感的方法……。」在看見家鄉的踏查過程中,孩子們可能並沒有更認識自己的家鄉,或者認識了但還無法描述;無論如何,跳脫原有日常的視角,總是有機會在生命中埋下一些養份。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