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勢角快樂小舖 快樂的二手商店
【記者蔡馨儀、陳玥蓁/新北市報導】「您好!歡迎光臨!」充滿活力的招呼聲劃破了捷運站內的寂靜,灌注滿滿的熱情。在人來人往的南勢角捷運站內,有著一間名為快樂小舖的二手商店,店內空間不大,販賣的商品豐富齊全,店內暖黃色的燈光呈現出溫馨的氣氛,店員們有些忙著擦拭瓷器、有些忙著向客人介紹商品,不論是店員或是客人,臉上皆洋溢著快樂的笑容。
提供模擬社會工作環境的地方
位於南勢角捷運站內的快樂小舖成立於二○一○年,是由臺北市勞動力重建運用處委託中華視障安養福利協會所成立的庇護工場。希望能夠給予身心障礙者專業的工作技能訓練,並培養其適應能力,進而銜接到一般職場就業。店內販賣著各式各樣的二手商品,除了衣服、鞋子、包包、書籍等,還販賣有機食品、蔬菜,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店長劉芳彣說:「現代人越來越重視食安問題,我們也特別挑選了這些有機食品,希望客人能夠吃得安心。」如此一來也創造出店內特色及更多的商機。
快樂小舖顧名思義為希望打造一個快樂的環境,劉芳彣說:「我們希望學員們在這裡能夠快樂地工作,也希望給客人們一個快樂的工作環境。」但對於職能訓練的標準,劉芳彣仍要求與一般職場標準一致。提到輔導的理念,她眼神堅定地說:「我們希望他們的專業能力能夠達到一般職場的標準,除了讓他們銜接工作上比較順利之外,適應力也會比較高。」
拉近與學員的關係 整理工作流程
談到如何訓練學員們學習工作技能,劉芳彣有一套管理方式。由於身心障礙者的學習較一般人為緩慢,因此要花更多的時間與耐心溝通指導,讓學員反覆地練習,讓動作更加熟練快速。劉芳彣也將每項工作的流程製作成「工作SOP表格」,讓學員們可以藉由表格檢視工作進度,以及更能清楚明瞭尚未完成的事項,店內的學員們工作中每一個步驟都井然有序、不慌不忙。
劉芳彣細心地一個一個步驟指導學員如何整理商品。 攝影/蔡馨儀
提到在訓練過程中最困難的部分,劉芳彣說:「在拉近關係上花了很長的時間。」在劉芳彣剛接手快樂小舖的初期,學員們不願意打開心房,也不願意服從她的指導,時常讓她倍感挫折。「他們給我的感覺就是『我知道妳是店長啊,但妳憑什麼』。」因此劉芳彣在初期時採取比較嚴格的輔導模式,要求他們將工作完成,接著才是在與學員相處的過程中溝通,拉近彼此的關係,大約花了半年的時間才打開學員們的心房,劉芳彣笑著說:「現在的店內氣氛就很快樂融洽!」
在快樂的工作環境下 學習成長
已經在快樂小舖工作八年的小翰(化名),被問到在快樂小舖最大的改變時,沉思幾秒鐘後表示,剛進來快樂小舖的時候,有時客人比較多,加上店內空間不大,難免會有肢體上的接觸,讓不習慣與人接觸的小翰好幾次大發雷霆。之後和店長一次又一次地溝通過後,漸漸瞭解「人潮就是錢潮」的道理,除了脾氣變穩定許多之外,也已經不排斥人潮巔峰時刻。
小翰(化名)現在能夠從容地應付客人,並仔細地將每件衣服標上價碼。 攝影/蔡馨儀
對於小翰的脾氣,劉芳彣更是印象深刻,好笑地說:「剛來的時候真的壓不住他!」由於小翰生氣時的表現方式比較激烈,會有踹牆壁、吐口水的行為,而劉芳彣藉由多次的溝通,漸漸瞭解小翰發脾氣的原因,以及輔導小翰如何排解情緒,才讓小翰的工作情況穩定下來。
在快樂小舖裡被大家稱為開心果的小茹(化名)工作時相當親切,招呼起客人來相當有活力,熱情的向客人介紹每樣物品的擺放位置,以及推銷著自家有機食品的特色,相當熟練有自信。談到在快樂小舖工作的感想,小茹表示自己變得更能夠去觀察客人的需求給予協助,有些客人不希望店員在一旁講解,小茹便不會去打擾客人,「但是如果客人有需要我一定還是會馬上幫忙」,提供最優質的服務。
小茹(化名)是店裡的開心果,甚至與捷運站內的清潔阿姨們也關係良好,工作時總是面帶笑容的她和大家都能打成一片。 攝影/蔡馨儀
未來願景 將「快樂」分享給更多人
對於未來的願景,劉芳彣首先提到,由於目前小舖還沒有實際將庇護人員轉介到一般職場的案例,因此會以這個方向為目標,「希望我們快樂小舖的員工都能善用學習到的工作技能,有效地發揮在一般職場上,讓他們發光發熱。」在輔導庇護人員的過程中,劉芳彣也打破了自己對於身心障礙者的刻板印象,「我不把他們當庇護人員看,而是當兄弟姊妹在相處。」每一次看到學員們的成長,都讓她感到無比欣慰。
而在永續經營的部分,劉芳彣也提到希望之後有機會能夠拓展分店,除了讓更多身心障礙者能夠學習專業工作技能、有工作的機會之外,更重要的是把這份「快樂」分享給更多人,將這樣的精神傳遞出去。
採訪側記
原本很擔心學員們會因為我們的採訪感到抗拒或是不自在,結果不但沒有發生這樣的情況,學員們反而很熱情的招呼我們,熱心地向我們介紹每樣商品的位置和特色,採訪時也很大方地侃侃而談,顛覆我們對身心障礙者的印象,「快樂小舖」店如其名,是個充滿歡樂的地方。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