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騒動說的故事
公民記者 張讚國 高從霖 台北報導
在台北,街頭示威、遊行或抗議幾乎每天發生。任何個人或群體都可以到政府機關或政黨總部前,叫叫口號,摇旗呐喊,或丟幾個雞蛋,表達不满。對不曾到現場的一般人來說,街頭叫囂的場面經常出現在新聞裏,不免讓人覺得台灣社會已經亂成一團,太過自由。
事實上,這些不過是一種錯覺,特别是影像和照片取捨所造成的觀感。台北街頭的確隨時可以看到示威或遊行,只是人數多少而已。從十幾人到幾十萬人,不論聲音薄弱或氣勢浩大,一旦經過商業媒體渲染,街頭騒動往往會有不同效應。場面壯觀,當然先聲奪人;小猫两三隻,也可以叫陣。不管哪種局面,他們都企圖透過話語或行動,在公共空間裏,引起記者注目,越多越好,以製造新聞壓力,至於官方是否回應,恐怕並不重要。
看新聞報導,因此不能照單全收,尤其是街頭抗議或遊行畫面。人多勢衆,數字本身便是故事,例如,有關婚姻平權問題,從正反雙方街頭示威人數看,大致旗鼓相當,顯示社會紛擾或對立,由民間到政府,所有人都難以置身事外。反過來說,人數不多,像流亡藏人或弱勢團體,如果媒體輕描淡寫,或根本不提,就是另外一種故事了,代表少數群體被忽視,社會正義也相對減少。
其實,街頭示威背後的數字可能訴說不同故事,人多,未必占有道德高地,人少,也不一定是無理取鬧,社會正義不以人數多少來決定。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