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創意科學實驗 豐富偏鄉教育
【記者李怡萱、林奕廷/南投縣報導】「把橡皮筋繞兩圈半,紙杯就會往上變成弧狀飛出去哦。」宏亮的聲音在一間坐滿五十幾個學生的教室響起,這是田園平時為孩子們上課時的景象。田園以創意科學實驗代替板書教學,走入全台灣偏鄉地區小學,帶孩童用不一樣的角度學習科學。
田園在南投縣仁愛鄉親愛國小帶孩童做實驗。 攝影/李怡萱
天災和城鄉差距引發動力 田園挺身走進偏鄉
二○○九年莫拉克颱風重創台灣南部許多地區,很多山區小學建築因為颳風豪雨及土石流而毀損停止上課,孩童們沒有學習管道,或是必須通車到一個小時外的學校跟別人一起上課。田園在國語日報創意科學班擔任任課老師長達廿四年,不當學校老師是因為不想被教育的「框框」限制住。莫拉克風災後,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認養很多偏遠地區的原住民小學,這些小學大部分都在莫拉克颱風之後變成災區,基金會主動聯繫田園,邀請他參加一個「偏鄉教學深耕計畫」,到災區探視無法上學的小朋友,至此開啟了他長達七年不斷的山區教學生涯,每學期帶給學生一堂特別的創意科學課,至今已多達一百七十七所國中小學。
探視災區的經驗帶給田園很大震撼,台灣的山地大家常說山明水秀,但這些重災區被土石流淹沒、一夜之間整個河谷、學校教室都被淤泥沙石填滿,與田園印象中山區秀麗的景色相去甚遠,「我好幾次進去山裡的路途,就遇到車子陷進泥巴裡、路也都修不好,這就是他們環境的限制。」田園皺著眉頭說道。「所以我回來之後就開始思考,因為本身是老師,覺得不能這樣旁觀,就主動跟校長討論,希望可以提供資源給這些孩子。」
田園在每堂課前為孩童準備好做科學實驗需要用到的材料。 攝影/李怡萱
科學vs科技 用動手做實驗取代板書教學
「人類把科學知識結合之後,創新變成科技,在學習的初期,你如果去培養他的興趣、去啟發他,這個才是真正的教育。」田園用堅定的口氣說,他在教學初期拜訪了台東排灣族幾所原住民小學、阿里山奮起湖鄒族來吉國小、號稱著全台灣「最高學府」的高海拔南投縣仁愛鄉翠巒分校等地,進入山區要先穿過濃濃白霧,從埔里鎮進山要兩個小時以上車程,每天清晨五點多天未亮就必須出發,但田園從未抱怨。
偏遠小學全校學生最多百人,最少的只有九個人,利用每週兩堂週會時間上課,所以課程必須讓一年級聽懂,六年級也覺得有趣。田園把教具、材料事先準備好,他的教學強調創造力,讓孩子在課堂上把零碎的材料組合變成科學道具,比如會漂浮的保麗龍球、變形的水中湯匙等。不只能夠呈現符合科學主題和實驗結果,孩子下課後也可以把做好的道具帶走。
田園說,學生上課不是在補習,也不會要求考試成績要很好,科學是可能在幾天、幾年後的某一天,才突然發現不知不覺這些知識深入腦海,成為生活的一部份。山上學生接觸到的資源很少,他希望能用一堂課的時間,透過動手做實驗的方式,帶領學生們親自接觸科學的奧妙,「自己體會過的,印象才會深刻。」這是田園一貫堅持的想法。
體檢罹癌 教學理念依然堅定不移
二○一○年春天,田園在例行檢查中意外發現罹患肝癌,腫瘤達六點七公分,必須立即開刀動手術,「連一點準備時間都沒有,就直接停課一學期了,那段時間吃飯消化不好、睡覺也睡不好,情緒非常糟糕。」田園苦笑著說道。等身體回復健康,田園立即回到教學崗位,繼續為孩童帶來各式各樣的有趣實驗,沒有因為病魔纏身而受到打擊。
從癌症康復至今已屆滿五年,田園依然持續著山區小學的科學教育課程,因為療養期間收到許多孩子的卡片,期許田老師能快點恢復健康,回到學校上課,更堅定田園為孩子們付出的心。
田園在親愛國小為孩子們上課的景象,整所學校六個年級只有五十幾名學生。 攝影/李怡萱
化身「公車達人」 行遍全台偏鄉小學
在風災修復完後,校長們希望田園能持續教給孩子們更多科學知識,越來越多附近的國小向田園表達希望他能給孩子們上課,南投縣仁愛鄉親愛國小校長張秋娘笑著說,田園老師真的教給小朋友不一樣的東西,每次他到學校,小朋友都特別開心期待,會張開手歡迎老師到來。田園每週一到週五從早上五點多進山到下午五點最後一堂下課,利用孩子們的週會空堂時間幫大家上課,一天可以跑五所學校,「因為這是我能力所及的事。」田園說。他從最開始教導三所國小做科學實驗,至今已經擴展到一百七十七所,遍布全台灣。
「如果山上的孩子們來到台北,因為難得進都市,搭捷運會因為人太多嚇到不敢移動。」生活模式上的落差更堅定田園「要繼續教給孩子們,帶他們看更多有趣科學」的想法。
延伸閱讀
輔大偏鄉遠距課輔 互惠大小學生
城鄉落差 偏遠學校師資匱乏
淡江行動化學館 走訪偏鄉校園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