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機農夫市集 幫小農「站」起來
【記者郭睿琪、丁源/北京報導】時值隆冬元月,北京最繁華的三里屯商圈都變得人跡罕至。但有一個市集,從上午十時就開始了摩肩接踵,人頭攢動的「購物大作戰」。在這片你來我往的畫面中,黝黑膚色的農戶們咧開笑容,成包成袋的將蔬菜運出小貨車,顧客們則眉飛色舞地將新購得的滿目琳瑯扛上肩頭。原來,這天是北京有機農夫市集固定的趕集日,而這樣的畫面每週都會在北京上演兩三次。作為中國大陸目前最成功的有機市集之一,每次市集都能吸引數千人參加。參加市集的農戶不僅有北京郊區的小農,也有常住北京的各國美食達人。
冬日的市集設在商廈內,消費者不僅有平日煮飯的夫婦,也吸引很多年輕人駐足。 攝影/郭睿琪 |
由志願者團體轉型為社會企業
北京有機有機農夫市集最開始是由一群志願者開始舉辦的。現任總召集人常天樂曾在中國日報擔任財經記者,二〇〇九年,她加入美國的非盈利組織,回到北京開始負責中國食物系統與農業貿易的相關項目。
因《糧食戰爭》一書與農業領域結緣的常天樂表示,回北京從事農業研究的伊始,自己勁頭十足。跑了十幾個省,與許多農夫交流後,常天樂反而漸漸感到研究工作的局限性,「這種工作讓人有隔靴搔癢的感覺,跟農民聊天,然後寫點不痛不癢的報告,這一點都不符合我的性格。」
二〇一〇年,日本人植村繪美和加拿大人邁克爾,這對藝術家情侶聯合了一些的有機小農,開始在北京舉辦農夫市集活動。常天樂隨即加入兩人,共同協辦早期的市集。
市集最初不定期的每月舉辦, 到目前已經穩定達到一周兩至三次。市集的地點大多在北京的三元橋、崇文門、三里屯等地,每年舉辦一百餘場,迄今已經舉辦市集達四、五百場。北京有機農夫市集總召集人常天樂表示,市集現在和北京的三十餘家農戶合作,全國大概有兩百多位生產者通過市集這個平台來銷售他們的產品。
二〇一三年,在市集運營到第三年,常天樂表示,一直以來沒有任何薪水的志願者拿到了第一筆折合台幣一萬五千元的工資,但憑藉這份微薄收入想要在北京生存下去,是極為勉強的。「團隊最初的六七個同事都是因為理念認同從志願者開始做起,不發薪水」,常天樂說:「後來團隊擴大,更多年輕人想加入,我也希望能讓他們既保持著理念,又能在北京體面的生活下去,於是團隊運營就有了壓力。」
也是從二〇一三年五月開始,原本對農戶完全免費服務的市集,開始向農戶收取少量的趕集金,金額小於生產者在市集上銷售所得的百分之五。面對僅二十人的市集團隊,常天樂表示,除了收取趕集金,幫外地農友賣產品也有一定收入,另外場地也會提供市場推廣的費用。「工資不高,最重要的是理念。」
農戶細心準備許多福字、對聯贈予顧客。 攝影/郭睿琪 |
市集理念:讓創造價值的人收穫價值
北京有機農夫市集的理念是幫助小型有機農戶與消費者建立穩定的管道,進而促成公平交易。農夫市集收到過很多國際著名風險投資公司的合作邀請,「我們雖然很樂意跟他們交流,向更多人傳達我們的理念」,常天樂表示,但她認為資本逐利的本質與有機農業格格不入。「我們的理念是讓創造價值的人收穫價值,創造價值的人是食品的生產者、加工者,不是資本。」
然而有機農業不比工業化的農業生產,在不使用化肥、農藥的前提下,再加上各種氣候因素,作物減產甚至重新種植時常發生。參與有機農夫市集的北京順義區農戶陳艷紅說:「菜蟲少的話,就用稀釋的蘇打水、辣椒水來驅蟲,菜蟲多的話,就把菜拽下來餵雞。」
陳艷紅是最早一批加入農夫市集的農戶,通過市集,她現在擁有一百多位穩定的老主顧。他們平時用微信聯繫,每周到市集上取菜。「做有機農業確實風險高,不像人家把籽撒下去就能收穫」,陳艷紅摸了摸攤位上的有零星蟲洞的蔬菜,「但是農藥對身體沒好處,我種的菜自己還要吃呢,要憑良心。」
嚴格篩選農戶 保障有機「不摻水」
早在二〇一二年,申請參加農夫市集的農戶就多達幾百家,但真正滿足市集有機理念和合作精神的卻並不多。常天樂表示,基於「新農夫運動」的精神,市集篩選的標準更傾向於中小型家庭式農場,而非商業農場。
賣菜的農戶也是消費者,農戶(右)在向其他農戶購買蔬菜。 攝影/郭睿琪 |
市集的考核十分嚴格,農戶解子力表示,不僅要向市集提供各種材料,詳細陳述農場環境、人力資源、生產條件、肥料來源、產品種類,還要接受市集工作人員及消費者的多次實地考察。「做了這些步驟之後,還要以見習農戶的身份接受下一階段的審核。」
適合小農的認證體系 參與式保障體系(PGS)
上世紀八〇年代開始,世界各國擁有政府認可的「第三方有機認證體系」逐步建立,有效的幫助有機農業商品化。但是,第三方有機認證的對象往往是大型的產業、集團。常天樂表示,大陸的一些認證往往用高成本進行監管,一方面效果不盡如人意,另外對小農戶往往造成很大的經濟負擔。
「第三方認證」成本昂貴,那麼,什麼樣的認證體系能夠讓多樣化經營的小農戶既取得消費者的信任,又能維持自身的收入?
二〇〇四年,由歐美及拉丁美洲的有機小農以實踐經歷提出的參與式保障體系(Participatory Guarantee System,簡稱PGS)正式誕生。國際著名的有機行業組織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s,簡稱IFOAM)也隨之成立。參與式保障體系是一種建立在社區網絡、信任以及知識共享的基礎上,基於當地利益相關者的活動,對生產農戶的農場環境和耕作方法進行評估的一種方法。
北京有機農夫市集自二〇一三年開始著手建立自己的參與式保障體系,希望通過農戶、消費者、市集工作人員以及專家的共同參與,對農戶形成監管,令農戶與消費者建立穩定的互信關係。
農戶之間時常相互交流,討論種植技術以及籽料選購。 攝影/郭睿琪 |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常天樂說:「我們在建立自己的PGS之後,每週都會去實地拜訪農戶」,每次去農場拜訪都有浩浩蕩蕩的幾十人,其中必須包含消費者的參與。「比起一年才出現一次的檢驗員,這種方法可能更可靠一些。」
對北京農夫市集而言,參與式保障體系有三個目標。一是,建立第三方認證體系之外的信賴體系;二是,對生產者做成監督力量;三是,讓生產者、消費者、市集工作人員共同學習,真正掌握有機的評判標準。
「我們的PGS還不完善」,常天樂表示,雖然近年已經完善農場信息登記制度並加大拜訪農場頻率,「仍希望加強農友和消費者的參與,我們的工作能力也有待提升。」
以網路推廣市集 在「集室」舉辦分享會
自二〇一一年,常天樂開始通過微博平台推廣市集,如今,市集的微博公眾號也幾乎每天都推送農友以及各種交流分享的文字。農戶陳艷紅表示,市集替她製作了名片並標記好QR碼,現在她和許多老主顧都用微信交流。
藉助微信平台,農夫市集團隊即時將分享會內容以及市集資訊公佈給民眾。 攝影/郭睿琪 |
隨著市集團隊的逐步擴大,他們終於擁有了自己的辦公室兼社區商店「集室」。常天樂表示,一方面想為團隊找一個「家」,另一方面也想成立一個持續存在的社區商店,讓更多消費者平日也能買到農友的產品。市集也通過位於三元橋的「集室」舉辦分享會、講座、沙龍、農友餐會等活動,成為「在地」以及「外地」農友的另一個家。
在二〇一六年,農夫市集希望能支持更多消費者團體開展自己的參與式保障體系。常天樂表示,我們鼓勵消費者團體開展自己的團購工作,來直接和農戶對接,而不一定要完全通過農夫市集。「我們希望的,不是我們自己的規模做得很大,而是有機農業這片『森林』裡面東西更豐富。」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