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記者 張讚國 高從霖 香港報導
在香港鬧區,人行道除了人擠人,還是報紙檔安身立命的地方,一個小小的書報攤在街頭販賣各種小商品,形成特殊的景觀。不過,隨著市場經濟和生活形態的轉變,這個百年行業已經逐漸沒落,僅剩的報紙檔零落的點綴街頭,多少還延續了人行道上的傳統文化。
這些報紙檔都由香港政府簽發牌照開設,最早於1904年,由《南華早報》在中環山頂纜車總站外設立,主要是賣報紙。牌照可以代代相傳,不少報紙檔都傳了兩、三代,成爲特許的家族小生意,但是因爲清晨拿取報紙太辛苦,下一代大多無意接手。在尖沙咀有個報紙檔的張老闆,就做了幾十年,自己苦守攤位。(張老闆訪問)
港府於2000年停止發放固定攤販牌照,過去幾年,因爲便利店興起、精品街擴張和免費報出現,很多報紙檔失去場地或難以競爭,一個一個凋零,數量從鼎盛時期的2千800個左右,逐漸淘汰到目前約400多個。2009年起,報紙檔獲得食物環境衛生署核准,可以販賣12類物品,在報紙、書刊與香烟外,增加了瓶裝水、裝飾物和電話卡等多元商品,即使像個小雜貨店,生意也比以前差很多。(張老闆訪問)
報紙檔通常靠近地鐵站出口或十字路口,人來人往,有時難免製造路段的瓶頸,但也看盡人間百態。100多年來,香港從一個小漁村銳變成今天的國際大都會,其間的滄海桑田,都記錄在報紙的社會檔案中。儘管人行道上的報紙檔不大,卻無疑是社會變遷的縮影,更反映出中下層港人的刻苦奮鬥精神。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