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米棋
時序進入寒假,部落中騎著腳踏車的兒童隨著清脆的笑聲奔馳而來。走到了瑪家農場的中心地區,部落小學中規中矩的校舍旁卻有百合花裝飾的舞台和排灣、魯凱風格的瞭望台。禮納里孩童們,除了和普通孩子一樣上小學讀書,放假時是否也有教育、陪伴他們的力量呢?
部落的兒童教育
八八風災重建後,張榮發基金會捐助了一間學校──長榮百合國小,而校方目前大力推動「部落學歷」及「師徒制」。前者是把部落學歷相關的指標結合一般教育體系的學歷,內容有關部落文化、主題性課程,或是部落內部的文化學習,讓孩子直接在部落感染自身的文化儀式。後者是由部落的工藝匠師傳授小學高年級或國中的孩子工藝技巧,建立和漢人學生不同的知識體系,得到一技之長,找到成就感,兼及聯絡部落兒童和長輩的感情,並復興部落產業。
好茶村「蓋工寮體驗」即是部落和學校的合作課程,由耆老作為技藝傳授者,青年擔任中介的角色,讓兒童認識傳統文化。部落青年Laucu(安君毅)說:「我們也在學,跟老人家在學這些事情,看學校願意放多少的心力在傳統教育上,很多人可以去參與學校教育的工作。」
欲打造與部落特色結合的課程,部落學歷只是第一步,在學校教育上,長榮百合國小校長陳世聰提到,原民會希望建立原住民自小學到高等教育完整的教育體系,讓原住民學童可以無後顧之憂地鑽研部落文化和知識,不用受到主流升學主義的影響。
在部落,因為缺乏青壯年,每到寒暑假,即面臨兒童照顧的議題。Laucu認為,仍留在部落的這群青年輩應負起照顧責任:「暑假比較長的時間,希望部落裡面有一些活動,做為我們青年的一個教育。帶自己的弟弟妹妹去做一些活動,我們也可以照顧他們,讓他們的爸爸媽媽放心。」
老人家看部落事務
老人家是對部落認同感最強烈的群體。仍住舊好茶時,部落漸漸為貨幣經濟影響,青壯年不得不出外工作「尋找新台幣」。對於部落青壯年大量出走,老人家曾經失望,覺得年輕人喪失了對土地、對魯凱族的認同;而後來部分的部落青年返鄉時,老人家曾抨擊返鄉青年。年輕人的冷漠與自大出於在平地──部落兩種文化場域中,曾站在自詡較高級、占優勢的「平地文化」一邊,並自以為接下部落文化傳承重任而返鄉,卻沒發現對部落語言、文化毫無認識,需要拿出更多謙卑。
好茶部落經歷兩次遷村,一次為民國66年,一次為莫拉克風災後。然而部落中的老人家對兩次遷村看法並不相同,第一次是部落同意政府政策遷村,因為從山區往平地移動,青壯年加速移往市區工作,不能在自己熟悉的耕地種植傳統作物,氣候、生存環境也需要重新適應。另外,老人家對土地的依戀找不到現實的景物可以寄託,也無從傳頌傳說與文化,遷村造成文化傳承上的斷裂,對部落耆老造成不小的衝擊。
魯凱族最重要的農耕禮儀祭典──收穫祭也是爭議不斷,現代收穫祭的形式和以往有所不同,好茶文史工作者李瑞珍認為是在國民政府統治台灣和教會力量之下,開始出現了重大改變,禮儀、衣著上的不在意也讓她感到失望,但因部落祭典的經費所需,而必須對形式妥協,老人家們及部分熟悉祭典禮俗的中生代轉而不願發表太多意見。
老人照顧在部落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於2006年開始實施「推展原住民族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實施計畫」。老人關懷站的設置考慮到原住民文化及部落的地緣關係,相較於一般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人員互動較為緊密,服務的範圍也不僅限於機構內,而是試著走進部落。然而,政府提供的部落老人社會服務似乎和老人的日常生活沒有太多交集,部落其實更希望靠自己的力量做到老人照顧。Laucu提到:「現在有這個老人關懷站,他們的工作也是要去關懷老人家,可是我們還是要把以前的互助精神回復。」
在部落中,「共生」、「共享」是不斷被懷念、被提倡的精神。老人家有老人家的價值觀,而孩子有孩子的教育需求,在世代互動中,青年可不可能成為部落的中流砥柱,作為世代交流的窗口、引領與守護部落的明燈?以往的青年會是部落的經濟來源及安全的守護者,現在青年依然期許,自己能振興互助、共享的傳統,扮演好青年的角色。
峨塞與他的工作室
大社的藝術家峨塞曾有一段瘋狂的青春歲月。他說,十幾歲時曾離開師父撒古流,下山到工廠工作,那時迷上玩車,常常夜裡在部落騎著改裝後的機車,讓長輩不勝其擾,「幾乎每天被村長廣播」。當完兵後,他回到撒古流那裡學習陶藝,後來師徒倆一起開設部落教室,傳承傳統技藝。直到現在,峨塞仍在這條路上堅持著,他在永久屋有自己的工作室,收留不少年輕學徒,也受邀到長榮百合國小傳授部落技藝。
他的選擇曾經不被部落裡的人認同,「覺得我很奇怪,整天無所事事在玩泥巴」、「我跟撒古流開部落教室,人家懷疑是在騙錢」;然而,當不少與峨塞同輩的年輕人到都市後迷失自我、進而殞落,長輩對峨塞的執著漸漸轉為肯定。身為藝術家,峨塞的作品隨著買賣的網絡流轉在城鄉之間,但他的創作與生活之根,如今則穩固的紥在部落的土地裡。(攝影/左上圖:吳璠、右上圖:戴劭芸)
共生、共享的世代互動
以往的部落就有能力把老人照顧做的十分完善,其基本精神為部落「共生、共享」的合作觀念。早期部落就會由青年擔任照顧老人家的角色,負責家庭乃至部落的經濟重擔,並兼及關懷老人,照顧兒童的工作。當今由於部落青壯年人口流失嚴重,部落內的照顧角色慢慢移至中生代。除了因部落青壯年進入平地勞動的情況普遍,造成部落青壯年人口稀少,部落也因現代化而使共生、共享的精神變的低落。圖中是部落中仍有自理能力的中老年居民,編織傳統的月桃葉器物。(上圖/李雲可)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