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群綻各有方:學系博覽的大學生身影
◎陳磬揚 翁鈺清
在學系博覽會場裡,雖然都由學生運作,各攤位提供的內容卻有極大的差異,你可以在某個生農學院學系的攤位品嘗美味的農產品、欣賞某個電資學院學系攤位的螢幕畫面再玩個遊戲,接著到某個理學院學系攤位操作實驗,再去找文學院學系著古裝、和服或管理學院學系西裝筆挺、醫學院學系身披白袍的講解員合照。
定位學系博覽
而主導攤位的各系學生如何看待學系博覽會以及自己的角色呢?是幫忙學校招生,還是代表學系介紹一門學問,還是一場如各系之夜的學生活動?
從負責人的身分或許可略知一二,有些系是由系學會長主持、有些交給系學會學術部長,也有系選出杜鵑花節的專屬總召。雖然負責人的選擇有時受人力資源限制,但也多少顯示各系對學系博覽的態度,例如由學術部長負責,可能較重視博覽會介紹學系中學術內涵的面向。政治系系學會學術部長表示:「大家對政治系都不太了解。然而高中生常把大學當職業訓練所,覺得念一個系就要有對應的職業。所以我們會告訴他不是這樣的,因為社科院或文學院的學系常常沒有明確的對應職業。系學會應該是個平台,也有責任去跟社會大眾推廣政治是什麼。」關於這點,對應到高中生的角度,不少大學生高中時也有類似的迷惘經驗。意識到學弟妹有探索學系的需求,每年武陵高中校友會都會帶學弟妹參加杜鵑花節,針對高一學生,希望他們在面對即將來臨的類組選擇時,透過參與學系博覽會,獲得有助於選組的資訊。
不過,不是學術部長的主辦同學未必將說明學科的學術內涵置於次位,另外有些學系本身即不強調自身的學術性,或者說,學術、理論、實作、實踐等,這些概念在各領域都有自成一套的解釋,因此使學系博覽攤位的呈現如百花綻放,姿態萬千。
從裡到外展示學系
多元形式的背後,使觀者進一步認識學系是博覽會攤位的共同目的,講解員於是成為現場顯而易見的工作。
博覽會攤位的講解可說是學系最直接與觀者互動的環節,一個學系想呈現的形象,也從講解員的培訓開始逐步形塑。各系培訓的方式也有些不同,社工系的講解員培訓只有簡單的經驗分享,而不做特別的訓練,不少學系則準備必修課程、入學管道等資料,以及提醒遇到不同對象的介紹方法作為輔助,甚至整理出問答集和詳細的解說守則,提供類似一套SOP的訓練。學系特性的不同、系所介紹的目標等因素,造成各系賦予解說者的自由度有很大的差異。國企系負責人就表示:「因為系上所學的不像其他系有很多專業知識需要解釋,其實只要看過我們自己做的介紹手冊,從大一到大四的學生幾乎都可以想出一套介紹流程,僅有某些特殊情況會先跟大家說好講解的方向」。
財金、政治、社會、社工四系的負責人皆表示,講解人力以大一、大二學生為主,更高年級的學生往往參與度較低。然而解說者何以憑藉自己對就讀學系短短一、兩年的經驗,向高中生、家長介紹課程,甚至出路?完整的訓練固然讓解說者不致被「問倒」,但對於尚未接觸的課程、還遙遠模糊的未來出路,憑著既定的說詞介紹侃侃而談時,又有多少說服力?培訓時的一些共同資料,能提供正確的量化資訊如入學管道、統計資料等,學長姐的分享不只是提供一套說詞,講解員在接收、轉述的同時,也吸取了經驗傳承。有了培訓的基礎,每個講解員基於自身經驗再加上第一手的資訊、感受給高中生,或許才能讓聽者更貼近瞭解學系的面貌,也發揮學系博覽讓學生親自講解的價值。
除了講解內容,講解員的服裝以及攤位的活動、布置,也是展現科系特質並與參訪者互動的重要方式。多數科系為了追求視覺的整體感和辨識度,會要求工作人員穿著統一服裝、掛上名牌等,並用美工、壁報和服裝來呈現學科的特定元素。較特殊的如中文和歷史系著「古裝」、日文系的「日本祭典服飾」,還有戲劇系的華麗造型和特地搭建、獨樹一格的舞台,以創意方式,扣合社會對學科的普遍聯想;大氣、物理、化學、土木等科系則以實驗來吸引觀眾,實驗衣、各式器材和互動體驗設施建構學科的形象;醫學院各系的白袍、政治系與管理學院的西裝和套裝,則符合這些科系主流就職方向的專業需求。在眾攤位爭相展示的博覽會場中,為了吸引目光,呈現的往往不是學系的日常,反而必須透過強烈明瞭的符號提醒觀眾「我們系在這裡」,這些符號的形成來自於社會對該領域的普遍印象。而學系博覽會原本欲破除迷思、介紹學門的目的卻又可能受這些形象約制,甚至透過服裝、布置等訊息隱約認可、強化了這些符號。
學生之外的籌備者
不同於營隊、之夜等自發性活動,學生在學系博覽會的參與本身具有受學校委託、分派的性質,許多負責籌備的學生雖然認同舉辦博覽會之目的、也於其中找到價值,但也有人認為現行籌辦狀況中學生與學校行政單位的關係模糊不清,限制了學生在學系博覽中的參與空間。主持學系博覽會的教務處表示:「學系博覽會應該是招生和介紹學術領域並行,惟學術領域須由各學系經由解說介紹方能達成。」透露在學系博覽中各系被學校行政單位期待的角色,不過被劃入屬於學生的工作能否順利進行,尚缺乏能讓學生反映問題的機制,目前教務處除安排場地、撥下三萬元預算給各系外,事前或事後都未調查學生端對學系博覽籌備流程及場地設計的意見,召開杜鵑花節檢討會時也不見學生身影。另外,經濟系負責學生指出,學校來函告知場地流程如何安排的時間過晚,僅能全盤接受,顯示籌辦學生的被動處境。
各系學生招募人員及籌備的方式幾乎都和之夜、營隊等活動相近,但動輒半天、整天的工時和內容不斷重複而略嫌枯燥的解說工作往往讓同學參與意願不高,相較其他學生活動如之夜、XX週更容易面臨人力危機。對此,服務學習點數經常是系上同學參與的誘因,然而講解工作能否列為服務學習項目卻掌握在系辦手上。開放服務點數也衍生出其他問題,如有工作人員得到的點數多寡受到主辦學生所掌控的情況。社會系則在學生參與度不高的狀況下,將部分經費報為工讀支出,認可這樣的參與具有可量化的「勞動」價值。然而,不同的科系給予工作人員的報酬卻有極大的落差,不認可服務學習的系所,往往造成學系博覽的工作淪為無償勞動,陷入參與度低落、個人負擔更加重的惡性循環。對學系博覽如此盛大的全校性活動,牽涉到學校、系所的整體形象,又必須徵用大量的學生人力,卻不見教務處、系辦積極作為讓工作人員有合理的報酬、提高動機。
此外,鮮少學系有教授參與事前準備。經濟系不同於大部分科系由學生負責培訓,反而是由教授事先告知講解員各種資訊,包含系所計畫(雙聯學位、交換學校)、募款等偏向辦學的部分,甚至因為科系的特性,要講解員向自然組的學生多介紹;國企系則利用教授既有的介紹簡報。教授、系辦普遍的缺席,造成一些環節如系所的辦學規劃、行政資訊,甚至是來自教學、產業觀點的各種觀點都沒有傳達予來訪者。也不禁讓人反思,學系博覽要呈現給來訪者的學系、學科資訊應該涵蓋哪些範圍?形象又應該由誰的觀點建構?
各方的交互作用
各系從籌辦開始,對於總負責人的選擇、講解員的培訓、文宣製作,到當天的攤位布置、講解互動,在博覽會的空間框架下,各系要展現自己的哪些特色,這些特質又應該用解說、互動還是服裝、裝飾的符號來展現?一個學系的形象就在經驗傳承、意見討論間,來回擺盪而逐漸形成。
然而,在教務處、學生共同完成活動的過程中,幾乎是全責交由學生籌備的,學生卻只能被動接受場地及時間的安排,事後缺乏檢討機制也讓學生的需求、意見無法傳達。面臨人力危機時的處理手段,開放講解抵免服務學習時數是學校行政單位可以積極介入的方式之一,但講解的價值應該如何被確立、量化?服務學習背後代表的「交易」、「定價」的意義也值得反思。另外,學生若能和目前普遍低度參與的系辦與教授有更多合作,將帶給觀者更全面的觀點。
在校方、系辦,與學生三方的權責分配時,不免讓人質疑,這原本是含有學校招生性質的學系博覽會,卻是半強迫地以「學生」為主體辦理活動。然而若今天是由校方與系辦招攬所有的活動,是否會失去了大學生與高中生間較佳的親和與同理,又或者出現校方與大學生對於各自學系的認知差距?在杜鵑花節的舉辦上,不僅校方、系辦,與學生間的義務責任取捨,仍有許多協調空間的。也期盼在一屆屆的籌辦下,各系學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更從容地展現杜鵑花節在個系所內獨特而美麗的樣態。
撇開「介紹學門」的意涵,學系博覽又可以創造哪些可能?有些學系會將杜鵑花節的活動參與當作服務學習的一項選擇,也有系會發放工讀薪資給當天的講解員,大多的系更會藉此宣傳暑假的營隊。
而在這些實務層面的優點之外,我們還能得到甚麼?或許是對於自我的重新檢視。在與高中生的每一次的交流之中,我們總會發現自己好像更了解這一年來在系上學到了甚麼,在一次次的論述之中,也更能清楚描繪自己所處學門的形狀,這些其實也是學系博覽給予我們的意義與回饋。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