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尪公遶境走入人心 凝聚眾力傳承信仰文化

2025/04/05 22:34
351次瀏覽 ・ 11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9
檢舉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subtitles off, selected

             南港後山埤的保儀大夫尪公遶境是在地流傳已久的傳統盛事,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歷史與信仰,也凝聚了社區情感與世代傳承,成為地方文化的重要象徵。

              3月29日早上11點 北興宮尪公準時起駕出巡,繞行後山埤8個里,為里民消災祈福祈求境內平安。

      照片

        北興宮宮主 吳淑君: 我們北興宮是延續這個傳統,每年的春天都會在我們後山埤來出巡遶境,為地方來掃除千災、保庇大家,闔家平安、事業順遂、 財源廣進。

             合成里里長巫永仁説: 今天是我們尪公出巡的日子,希望能夠帶動我們南港九個里的香火旺盛,給大家平安快樂,也感謝北興宮每年都來為我們尪公的籌備費了很大的心血,希望大家能夠繼續給她支持。以前會發生一些蝗蟲啦,還是一些疾病啦,然後大家都祈求國泰民安,然後就慢慢的把尪公出巡,然後都在每一個庄頭去那邊巡,讓這個一些傳染病疾病能夠都消滅掉,這也是尪公在我們這個農業時代,發揮了一個在心中很大的信仰。雖然工業已經都這麼進步了,但是至少我們還要飲水思源,尪公在以前為我們所付出的一切,讓它以後也能夠繼續發揚光大,繼續來扶植我們的里民能夠國泰民安 然後平安過日子。

      照片
      照片

              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林敬智説: 我們希望讓更多人知道,你住在台北,是哪些神明在無形中保護你,雖然農業已經在台北市越來越少,但是這個尪公保護地方的傳統並沒有消失,也許會在現代社會需要做一個新的轉型,比如說它跟食農教育,跟環境教育做一個結合,因為農業保護神就是在講,人跟自然之間的一個和諧共存。透過你們公民記者,還有各地方的社大,他們也都多多少少記錄了一些東西,然後把這些東西像拼圖一塊一塊去把它拼起來,我們也會準備做一些出版的工作,把一些相關的各個地方的迎尪公的情況記錄下來,甚至以後也可能會做電子的資料庫跟GIS的地圖等等,反正用各種方法,我們把它記錄下來,然後也把它作為一個鄉土教育的教材。

      照片

              玉成里里長黃聰智説: 讓年輕人了解社區自己本身的文史文蹟的文化,這個是我們每個里長要做的,像我現在也在做,我現在踏查社區要保留我們原來社區的文化,比如說我們里有一個後山埤福壽宮,那石頭雕刻得非常莊嚴應該超過一百年,我可能會從這個開始,讓我們社區的民眾年輕人了解這個文化,土地公在地的文化,然後慢慢再拓展到尪公 三界公 三官大帝,從這個開始吸納年輕人進來,來關心在地的這種歷史文蹟跟文化,我們會開始來號召。

      照片

              在中研院從事文化地景保存研究的外國朋友,也全程參與這次的尪公遶境活動。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莫詹姆說: 我之所以來這裡,因為我正在研究台灣的歷史與文化遺產,而當你研究廟宇時,會發現廟宇其實能告訴你更多有關台灣歷史的訊息,因為這些社區仍然在維持他們的傳統,所以當你來到這些廟宇時,你可以看到這些傳統社區目前仍在做什麼,這也讓你更能理解像是在清朝時期這些社區是怎麼運作的,兩百年前人們又是如何建立彼此關係的,而這些內容是你在課本裡找不到的。

      照片

             南港後山埤的保儀大夫尪公遶境,不僅是一項歷史悠久的宗教傳統,更是地方社區凝聚力與文化記憶的展現。透過遶境活動,里民祈求平安、傳承信仰,也讓年輕一代認識並參與在地文化。無論是宗教、歷史或教育層面,這項儀式都是台灣民間信仰與生活智慧的具體實踐,值得被保存、記錄並持續發揚。

      照片

         三重慈儀宮宮主揚宥騰說: 民間信仰它就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你不能去抹黑它,或是用任何理由去放棄它,所以你當然還是要傳承,尤其是你現在教了很多小朋友,小朋友很喜歡這些東西,小朋友很喜歡參加廟會,他們很喜歡這樣走路,他們會願意去幫神明服務,是他們的興趣,小朋友他們是為了興趣而來,並不是為了錢而來,比如說像他們一天沒有任何的薪水他們也願意來,他們也是願意傳承跟他們願意學習這一塊,對他們來講宗教信仰是他們的精神食糧。

      照片

               公民記者 小柚子 台北南港採訪報導

       

       


      你可能也會喜歡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