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域串聯守護馬頭山 推動國家自然公園願景

This is a modal window.
第二十二屆全國NGOs環境會議,二十日至二十一日在高雄馬頭山盛大舉行,吸引來自全台超過三十個環團、公部門代表、專家學者及在地居民共約二百人與會。本次會議不僅象徵南部環保意識與公民參與力量的崛起,更期望深化南部的參與,串聯全台力量,共同為台灣的環境永續發展開創新局。

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會長黃惠敏說:NGO會議對我們來講意義非常的重大,那也代表我們的努力是被肯定的,那大家願意來這邊相挺,但是以馬頭山來講,我們比較更期待的就是往前跨進一步,最重要的還是整個跨域合作的一個夥伴關係,那我們也是希望說,把馬頭山有很多我們曾經努力過的經驗,讓更多社區然後認識馬頭山,我們曾經做的努力或許可以讓別人來做一個參考,讓大家互相交流,也希望說其實在地守護的能量,可以讓大家看見。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創會理事長 何宗勳說: 在高雄整個馬頭山這個地方,就是因為這個地方過去呢,好山好水呢要被蓋事業廢棄物掩埋場,居民經過十幾二十年的抗爭,目前雖然擋下來了,可是前途還是未卜,我們也是希望透過在地舉辦,讓更多人了解這邊所發生的任何事情。全國性的團體連結的時候呢,就會把這個力量會更強大之外,整個策略會從在地的策略,變全國性的策略,然後讓很多中央不知道地方胡搞瞎搞的事情,也會讓他們知道,所以這種全國的串聯在地地方的串聯,擴大影響力是非常重要,是一個運動成功的很大的關鍵。

馬頭山位於高雄內門、旗山與田寮交界,為泥岩惡地生態核心區,擁有豐富的動植物棲地與地下水資源,也屬高屏溪水質保護區,近年來馬頭山多次面臨開發威脅,包括事業廢棄物掩埋場、新農業循環園區及光電開發案等,都引發民間強烈抗爭,為守護這片珍貴土地,確保其自然風貌與永續發展,多個公民團體呼籲推動「馬頭山國家自然公園」,以留下珍貴的自然資產給後代子孫。

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會長黃惠敏說: 這條路我們走了10年不容易,一路走來我們開始進入公民科學這個領域,那當然在這之前非常非常多的關心環境夥伴的朋友,一直來幫我們馬頭山,但我深信這份幫忙,幫忙的不是馬頭山,他們所照顧的是台灣的其中一小塊土地,但是這小塊土地卻是一個精華區,這裡生態非常的豐富人文的豐富,還有整個自然地景的特殊性,足以是代表整個淺山地區具備了國家自然公園這樣的一個條件。

文藻外語學院助理教授盧美妃說: 馬頭山看起來好像一片荒涼的地方,那結果我們在去年一年進到馬頭山呢,參與生態相關的一個調查,還有包括社群的培力活動,它好像不容易開發,也才能夠有一些地方有水源,然後看到這麼棒的生態,包括厚圓澤蟹,那麼那麼多的厚圓澤蟹,在五月的時候,我看到厚圓澤蟹在水溝,尤其下雨的時候然後抱著牠的孩子,是第一次讓我非常非常感動。在晚上有人通報,有穿山甲誤闖民宅,我們帶著我們的團隊也跟著去看,看到穿山甲真的是太可愛,太需要我們的一個守護,牠們生活的環境一旦沒有了,我們可能就再也看不到,我們的下一代再也看不到這些很寶貴的生物。尤其淺山的地區,台灣幾乎都已經開發,現在只剩下這個西南惡地地區,那我們有這麼多的單位願意投入來守護,我也自己覺得真的很重要。

交通部公路局、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等公部門代表,也參與此次民間環境會議,展現公私協力推動環境保育的可能性。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分署長楊淑芬說: 這個棲地環境就是穿山甲特別多,是全台灣針對屏科大孫老師所調查,長時間測出來的是一個密度最高的地方,然後因為它也有一些野溪流,所以山羊啊水鹿都還是有,所以也不乏看到穿越這個臺28線的這些路殺的大型的哺乳動物,這個都可以證明這邊的動物的生物多樣性。那至於植物相的部分,據陳玉峰老師 楊國禎老師長期培力這邊的監測,更是覺得是台灣生物多樣性跟氣候變遷的基因寶庫,因為這裡非常的乾旱,因為你知道氣溫一直在升高,在人類走到那一刻的時候,我們如果都不把這個基因寶庫保住的話,我想其它的地方也都會非常貧瘠。

這次的NGOs環境會議,針對馬頭山的生態價值、開發威脅及未來保護方向進行深入討論,並呼籲推動「馬頭山國家自然公園」,避免不當開發破壞珍貴環境,透過在地守護與策略整合,共同提升台灣的環境韌性,確保這片土地能永續發展,留給未來世代。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蘇淑娟說: 我們需要在環境變遷的時代,建構的是環境韌性,當我們做在地守護的時候,我們是在建構每一個地方的在地韌性,所以馬頭山在建構它的在地韌性,我們去守護高屏溪的水源地,也是在地韌性的,我們去守護某一個你心目中,你現在可以想 你留下10秒鐘去想,你想守護的一個地方,當你那個地方的韌性一旦建構,我們就把這個島國給連結起來,這個就是一個韌性的島嶼了。
公民記者 小柚子/葉淑蓮 高雄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