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氣炸鍋是產生最少空氣污染的烹飪方式
由於大部分人平均有超過80%的時間在室內,室內污染物對健康的威脅不容忽視,包括心血管、神經退化性疾病及呼吸道疾病等風險。過去的研究指出,改善廚房通風如開窗或使用排風扇,能有效降低污染物濃度並減少個人暴露。
近期發表在《室內空氣》期刊的研究發現,烹飪活動會產生大量的細懸浮微粒(PM)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這些主要的室內空氣污染物可能導致多種健康問題,包括早期死亡。在一個受控的研究廚房中,研究人員使用多種烹飪方式準備雞胸肉,並採用光學氣溶膠光譜儀和質譜儀進行PM與VOC的同步監測,以比較不同方式的排放情況。
研究結果發現,細懸浮微粒(PM2.5)的峰值濃度依序為:
• 煎炒(92.9 μg/m³)
• 炒菜(26.7 μg/m³)
• 油炸(7.7 μg/m³)
• 水煮(0.7 μg/m³)
• 氣炸(0.6 μg/m³)
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的峰值濃度依序為:
• 煎炒(260 ppb)
• 油炸(230 ppb)
• 炒菜(110 ppb)
• 水煮(30 ppb)
• 氣炸(20 ppb)
其中主要VOC包括醛類、酮類、呋喃類、芳香烴類等,這些污染物與烹飪溫度和油量密切相關。研究顯示,溫度越高,排放量越大;但使用更多的油反而會減少PM的排放。此研究顯示氣炸鍋僅產生極少量的PM和VOC,對比煎炒、油炸等傳統烹飪方式,污染排放最低。儘管氣炸鍋的節能效率已被廣泛研究,但其環境效益較少受到關注。實驗還發現,即使烹飪過程僅持續約10分鐘,污染物濃度在烹飪後仍會持續升高,並可在室內停留超過一小時。研究人員建議,烹飪後應繼續保持通風,以避免污染物累積和擴散至住宅其他空間。
研究人員表示,烹飪方法、使用油量和爐灶溫度均會影響污染排放,但提升通風設施和採用氣炸鍋等低污染方式,是大幅減少室內空氣污染的方式。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