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長照結合智慧科技 人機協作更有效率

2024/12/27 18:00
12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標一:匠心獨具日照所 賦予長輩新能量

OS:這群銀髮族自製服裝,裝扮成迎親大隊,冷風迎面而來,但在暖陽的沐浴下大家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很難想像他們有的人是失智症,有的人是帕金森氏症,他們都是淡水一間日照中心的學員,高齡化的台灣,日間照顧已是常態。

 

NS:長輩上課畫面

(今天幾號)(十五)(十五號)(今天十五號)

 

王老師透過一問一答,建立長輩們的現實認知,同時也宣告著新的一天即將開始。

 

NS:梅妹阿姨畫面

(很高興)(三八)(妳今天很漂亮)

 

一聽到稱讚,難掩害羞地露出靦腆微笑,她是日照中心人稱小可愛的梅妹阿姨,80歲的她在日照中心已經兩年了,從端茶水、洗杯子到裝訂文件,梅妹阿姨總是用心地做好每一件事。

 

標二:AI成助手 長照管理事半功倍

NS:王老師幫長輩量體溫畫面

 

OS:嗶的一聲,體溫馬上同步到平板,勾選長輩食量、情緒等指標,AI就能自動生成一段話描述長輩狀況。以往手寫七本聯絡簿耗時兩小時,如今使用AI輔助,寫完十六本聯絡簿用不到一小時。

黃小姐:可以看到他們紀錄的生理狀態,或者是她有發生什麼事。

OS:AI的輔助不只讓照服員有更多心力照顧長輩,讓長照管理更加方便,也讓家屬能隨時關注長輩狀況。

 

標三:從遺憾到延續愛 用同理心顧長輩

NS:汪先生與長輩互動畫面

(妳快跟她說生日快樂)(生日快樂)

 

OS:日照中心幕後推手是現年37歲的汪汲鮄,四年前因母親住院接觸到長照資源,意識到長照照的重要性,成立日照中心幫助有需求的人。他跟長輩不只像朋友,關係更如同家人般密切,但在這份歡笑背後,卻蘊藏對母親過世的遺憾。

汪先生bite:我內心有一些洞,可能靠這些長輩的互動、家屬對我的肯定和長輩身上的笑容,彌補了很多很多的遺憾

 

OS:汪汲鮄將對母親的遺憾化為對長輩的同理及照顧,更把對媽媽的愛延續到其他長輩身上,他用AI創造充滿愛的環境,不只減輕照服員壓力,也讓長輩展露笑容。

標四:超高齡社會來襲 人力缺口成困境

OS據內政部統計,在不依賴他人照顧下能自主生活的健康餘命,男性平均為70歲,女性則為75歲。這意味著台灣人有將近6到8年可能經歷著長期臥床、認知功能退化的失能狀況。

標五:人機協作緩壓力 智慧長照更高效

NS:前往養護中心路途

 

OS行駛在蜿蜒小路上,道路被雜草包圍,這裡是苗栗通霄一間養護中心,相較於淡水的日照中心,這裡的住民多是行動不便者,大幅增加了護理人員的照顧難度,但護理師們卻不會喊累,為什麼呢關鍵就在智慧長照。

 

NS:護理長幫長輩輸入資料

(請問他血型什麼型)(他什麼血型知道嗎)

 

OS:護理長一邊詢問資料,一邊操作平板,就能完成資料更新,因為有AI的輔助,免去複雜的抄寫程序,讓護理師們在這間有150床的養護中心得到喘息空間。

 

NS:麗卿阿姨解說作品

(你做什麼事情)(你就要越認命)(才會越好命)(不要太計較)

 

OS:興奮的解說作品,她是院內少數有自理能力的麗卿阿姨,心靈手巧的她也會幫院內製作道具。

 

NS:麗卿阿姨與護理師互動

(没有啊)(就是這邊)(她設計的就是在旁邊)

 

OS:從繽紛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麗卿阿姨的活力與對生活的熱忱。

 

OS:今年45歲的護理師陳湘捷已經在這裡工作四年,在沒有智慧長照前,院內工作量龐大,引進AI後,對她的工作有極大的改變。

 

護理師bite:可以減少翻找東西的一些時間,讓我們花更多時間在照顧長輩上

 

OS:院內還有智慧巡房系統,紀錄住民生命徵象、翻身及離床情形,即使夜班的護理師較少,也能靠著這套系統時刻掌握住民的狀況。

 

標六:提前預見缺工潮 引進AI成解方

執行長bite:(長照)都是以中高齡的員工,為主要的一個照顧者,那年輕人為什麼都不進來

,那也就是表示說他們的社經地位不高、社會認知又對長照有比較負面的看法

 

OS:他是養護中心執行長賴添福,在人力開源與節流不夠的情況下,他將希望寄託在智慧長照。

 

執行長bite:最主要是我們浪費太多的時間不在照顧的工作上面,比如說抄抄寫寫

OS:智慧長照的引進,讓養護中心的離職率低於5%,成功留住人才。

 

標七:長照缺工成危機 留任人才是關鍵

OS:衛福部推估,2023年長照需求人數約86萬,但登錄於各類長照服務的照服員約為9萬人。因此,留任人才是關鍵。

 

副教授bite:缺人補人就沒事了嗎?補的人合不合適呢?長照怎麼樣可以發展人才跟留任優秀的人才,倒是值得好好討論

OS:你我都會變老,長照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議題。淡水的日照中心用AI聯絡簿記錄下長輩的日常點滴,苗栗的養護中心用智慧長照成功留住人才,他們都利用AI,讓照護更有人味。

採訪撰稿 廖思柔

攝影剪輯 蘇羿慈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