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夜市攤販遷至地下營業,是成長?還是衝擊?
林昂熾/台北報導
(本報資料圖片/黃嘉暉攝)
原位於士林臨時夜市的攤販將於今年底前遷移至地下室營業,如此將改變劍潭捷運站周遭的市容景觀,同時也會影響當地攤販的營業狀況。這項決策引起部分市場攤販反彈,認為遷至地下室後會減少客源,民眾也反應夜市會失去原有的特色。臺北市市場處則回應,未來不僅規劃多個入口引進人潮,還會保留傳統夜市的特色,提供相較於現在更優良的夜市環境。
位於基河路與大南路間的士林市場從民國初年即開始使用,歷經數十年後,臺北市政府考量建物老舊、消防安全及環境衛生等問題亟待改善,於民國91年將所有攤販遷至捷運劍潭站對面的「士林臨時市場」,經過近十年的規劃與改建,將在今年底前重新啟用士林市場,屆時臨時市場將被拆除,所有攤販皆遷回原址營業。臺北市市場處提出,改建後的士林市場一樓早上為生鮮超市,晚上為百貨服飾攤商;地下一樓規劃為飲食販賣區;地下二、三樓則是汽機車停放區。
這樣的改變,將會改善原本舊市場環境髒亂的問題,但有攤販與民眾反應若把飲食區遷至地下一樓將對生意造成很大的影響。夜市裡忠誠號的員工康先生抱持中立態度,認為地下化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室內有空調,不會讓遊客在夏天逛街時又累又熱感到不舒服;另一方面,他擔心地下室的設計會讓遊客感到麻煩,不願意多花力氣走樓梯或搭電梯,進而使客源減少。一級棒牛排的王先生則持反對意見,他認為若將市場改成百貨公司般的地下街,就會失去夜市原有的特色。住在大南路的潘先生表示,夜市不應該變成冷冰冰的商城,否則就少了親切感了。
面對許多反對聲浪,臺北市市場處在新聞稿中作出回應,「為引進人潮進入士林市場B1飲食區消費,市場規劃三座手扶梯、三座電梯及五座樓梯,總共十一處出入口連接地上一樓及B1飲食區。」除了方便行人進入,硬體設備也將提升,例如設置中央空調系統及靜電除油機,以解決通風與油煙問題,使飲食類攤商有更好的營業利基。針對失去夜市特色的疑慮,新聞稿中提到「屆時攤位規劃方式將維持原來攤位相連不設隔間牆的夜市風貌,與百貨公司美食街不相同,以保留傳統夜市的視線通透感」,因此民眾還是能享有逛夜市之感受,並擁有整潔、明亮的環境體驗臺灣特有的夜市文化。
以過去臺北市政府規劃並更名的「台北圓環」為例,原本興盛的建成圓環,經由臺北市政府的耗資兩億重建之後,雖成為外觀美麗的玻璃建築,但因設計不良及交通不便,造成營業情形每下愈況,最後面臨熄燈歇業的命運。同樣是市場更新計畫,士林夜市是否也會有相同的命運?還是市政府會藉此為前車之鑑,不讓士林市場也淪為錯誤的市政建設?新的士林市場將等待時間與遊客的考驗,不僅攸關著當地居民和攤販的生活,也面臨市民對政府決策的信心。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