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氣候土壤水文變化
人要適應生存
糧食作物也是一樣
為了台灣不論環境如何變化
大家還有飯吃
政府有個特別冰箱儲備種子....
地球暖化導致極端氣候,農業首當其衝,過去一年,全球糧食主要生產國家,有的因為受到洪水的侵襲,或因為氣候異常導致糧食短收,有的因而出現糧食危機,所以目前世界各國,都在尋找、培養、並保存可以應付極端氣候的作物種原跟種子。保存種子,需要有適當的環境,目前世界各國的做法是成立「種子庫」,把可以對抗不同環境、土壤、氣候的種子保存起來,而台灣也一樣,在中部的「農業試驗所」,也成立了一個國家級的作物種原中心,以短、中、長期的方式,培養、保存種子。然而這些種子的保存,對糧食自給率逐年下降,耕地面積一直在減少中的台灣,是否能應付未來更惡劣的天候,更大的糧食危機挑戰呢?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即使有種子庫的措施來保留物種或是解決天災後的糧食短缺問題,但還是儘可能做到生態上環境上的保護,畢竟災後的環境不一定能栽種的出作物,或是短時間不能供給大量人們應急,種子庫的存在應該是必要而非必然
即使有種子庫的措施來保留物種或是解決天災後的糧食短缺問題,但還是儘可能做到生態上環境上的保護,畢竟災後的環境不一定能栽種的出作物,或是短時間不能供給大量人們應急,種子庫的存在應該是必要而非必然
雖然針對未來的憂患,為了怕糧食危機而收集種子,不過卻真心覺得也許更該提倡討論的是如何使地球環境改善,不再受人為傷害而引發生態災害,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是全球人類都該面對的問題。
雖然針對未來的憂患,為了怕糧食危機而收集種子,不過卻真心覺得也許更該提倡討論的是如何使地球環境改善,不再受人為傷害而引發生態災害,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是全球人類都該面對的問題。
雖然針對未來的憂患,為了怕糧食危機而收集種子,不過卻真心覺得也許更該提倡討論的是如何使地球環境改善,不再受人為傷害而引發生態災害,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是全球人類都該面對的問題。
本次希望報導
臺灣之前在全球金融海嘯中曾度過一段低靡的歲月,公司紛紛減薪裁員。但是現在人人說景氣回溫,商店企業的生意回籠,大老闆荷包不緊縮的情況下,他底下的員工是否也面帶笑容了?還是大家依然苦哈哈過日子?老闆和員工之間到底差距多少,政府是不是該擬定一個方案關心臺灣基層人民?
種有一天等到你
看完這篇報導同時也讓我產生一個疑問,假如當真氣候變成植物無法生存那般惡劣,那到時候人類不知是否還能生存於世上?未雨綢繆是好事,但好像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希望報導:
台灣教育出了什麼問題,若沿用國外的方式,以台灣民族性格來講,可能不適合,但什麼又是最好的方式,從根本解決這已浮現的教育問題。
台灣很多糧食都是仰賴進口,若出口國遭受災變,台灣將直接受到衝擊,民生物價也會持續飆漲,面對糧食問題,應變措施就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儲備種子是未來面對糧缺所產生的解決之道,但除了保存種子外應該要有完整的規劃及配套措施,單單保有種子是不足以對抗未來難以想像的災變,政府應該要有更縝密的計畫。
生態的變化愈來越惡劣固然是直接影響糧食短缺的原因之一,所以趕快來研發能適應惡劣的環境的物種就能完全解決問題嗎?台灣能耕種的土地還有多少?還有多少能人願意捲起衣袖滴下汗水種田?社會的價值觀變化太快,大家都想當引擎而不願意去當顆小螺絲釘。
我認為研發及保存種子固然是預留後路,但不是治本之道。我們應該思考的是要怎麼保護改善我們的生態環境才是根本之道。
希望報導:
從小著手。
我們常說隨手做環保,可是目前最常看到台灣人的垃圾桶裡卻是垃圾隨便亂丟,甚至還不見得是丟在垃圾桶裡。是否可以比較每年回收數字,提倡國人的環保意識。
我以前讀善化高中,我們去參訪一個在善化,享譽全球的糧食研究機構,就是【亞蔬】。記得大約在西元六零和七零年代吧!
當時剛好是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全球有諸多國家正鬧飢荒,聯合國世界銀行提出農產作物的開發和栽植,也包括魚牧業。
而這時美國國際開發署提出設置蔬菜的研究機構,當時台灣極力的爭取。而在美方仔細考慮之下,由於台灣地處熱帶及亞熱帶和溫帶,不論生態環境或甚至農業技術都十分適合,因此在1973年,亞洲蔬菜研究發展中心正式運作,簡稱「亞蔬」。
亞蔬不僅致力研發全符合世界農產物和改良,它也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蔬菜種原。近年來也參與【救災種子】活動,受幫助者也包含南亞海嘯、莫拉克災區、海地震災等地區的民眾,提供糧食種子和現金作物,協助讓他們在最短時間內重建並復耕,沒有糧食問題。
我認為這種機構非常值得我們去支持,不光是農作物,魚牧業也都很需要,畢竟糧食是最大的民生條件,要好好的去研發。當然,也要保存種原以備不時之需。在地球上,什麼政治啊、權利啊,其實都不必要,沒有糧食大家都甭吵、甭爭了。現在糧食危機越發嚴重,我們應該好好的去面對,想想解決方案才是當務之急。
民生方面的問題向來都是眾人所矚目的焦點,而天氣極端的變化,所引發糧食危機的問題,全球都關注到了,也正在做足準備,其中種子庫的成立或許是個未雨綢繆的方法,但要如何適應環境的變化以及糧食缺乏的挑戰,我想可能還有很多需要去準備的事情。
台灣是以農立國,換言之,農業是台灣的命脈之一,而在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產生的種種問題,的確是要有應變措施。
種子庫的需要,不單是儲存種子的功能、學術及科學研究,更是能有解決可能發生的糧食危機。
希望的報導:除了種子庫的這樣應變措施,是否有其他資源也有做這樣的應變措施。
種子庫的確需要,以現今的糧食危機及科技來說,培養新的基因種子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近年 有很多『無子』水果在市面出售﹐
例如﹕『無子 西瓜』﹑ 『無子 香蕉』等等﹐
有人擔心﹐ 二 十 年後﹐ 這些 無子 的 香蕉樹 不再 生產香蕉的時候﹐
人類就無法再 吃到西瓜﹑香蕉等等的水果了。
看過這報導﹐ 知道台灣的種 子儲備庫 現時 收藏了 水稻 與蔬菜的種子﹐
我希望 他們 也收藏 現代 『無子 水 果﹑瓜果』的種子﹐以 作日後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