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一窺旗山溪洲庄頭的理髮廳體驗農村的放鬆風情
走進旗山溪洲庄頭,除了能感受到鄉村的寧靜,看見林立的香蕉園,當慢下腳步細細觀看時,還能發現許多隱藏的理髮店。在這個大約人口不到三千人的村莊,卻開設了幾十間理髮店,在現今這個時代著實令人感到不可思議。透過阿珠老闆跟淑惠老闆的視野,讓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這庄頭的風情跟生活文化。

開業的過程可以看出移居至旗山的歲月跟人生
1951年出生的阿珠是田寮「菜堂」人, 13歲在台南民生路和永福路附近的理髮廳當學徒,離鄉背井的他都住在理髮廳內,聽阿珠說,老闆開了三間理髮廳,一間各有10幾張椅子,可以說很有規模的,當年因為學理髮很辛苦,都還要先待4個月才可以簽合約開始學徒的生涯,苦撐了四個月的阿珠,早上工作,半夜還在練習捲髮,後來被老闆賞識,教他很多技巧就這樣一路學到出師。
但出師還不夠,阿珠繼續在高雄市區跟男生的老闆學技法,還繼續進修,去台北學假髮安裝,而後因為自由戀愛結婚,回來旗山做美髮開業,當年台南一個月出師有400元的收入,回旗山做可以賺到1000多元,可見當年旗山的是場是相當不錯的狀況,也是她在地方創業的起手式。
年代差距約15年學習理髮則有不同的狀態。華興街的淑惠老闆,1967年出生從小在高雄市區松江街長大,成績一直都不錯,父親也很鼓勵她去考試升學,但是人生對於讀書沒有興趣,比較喜歡學功夫的她,16歲就決定學理髮,而45年前請人來教的費用就要3000元,學完3個月的功夫,剛好弟弟的老婆在高雄市三多路接近四維路開理髮廳,就直接在店內實際磨練。直到22歲,認識先生和她結婚,28歲決定決定搬回先生的故鄉-溪洲來開業初入鄉村,當年華興街開業時生意就不錯,有時候一次還要服務三個客人,有時候還得要全家出動來服務。
庄頭營業原來熱鬧的季節是理髮的旺季
在農村的理髮廳的營業是有淡旺季之分的。由於夏季是農忙季節,多數女性都要投入生產的工作,夏天也是理髮店的淡季,這跟許多夏天喜歡去洗頭的都市人有著不同的對比,差不多要10月底11月初,農村的農忙告一個段落,才又開始忙碌起來。淑惠老闆說,除了農忙,天冷也是女性比較不想自己洗頭的原因,水很冰碰到身體,子宮就會收縮,因此想要有人服務處理,乾脆就出來找師傅洗頭,順便造型一下讓自己神經氣爽,也是一種大家的偏好。
溪洲庄頭的理髮旺季,跟宗族的喜事也有關係,一個宗族喜慶,就會有很多長輩為了參加來做造型,此外,大家會出來洗頭的重要日子,也經常伴隨著庄頭的廟宇有所起伏。阿珠老闆表示,農村最喜歡熱鬧,廟會活動前,大家總是排隊進場造型,打理打理自己要給神明最美麗的表現,也可能是廟會遊街出巡,街坊鄰居都出門總不能失禮,要出車去進香順便去遊覽,大家也想拍美美的照片,理髮廳的生意,也隨著大家的生活起居有了各種人生的期待。
庄頭的理髮店是庄頭的記憶點也是客人的生命服務站
淑貞老闆客人很多,不只有庄頭的客人,也有人遠從岡山、市區來此洗頭,問到為何客人要來這邊,她談到客人從年輕就給他服務,有時候就是想要繼續有人可以聽自己生命的遭遇,像其中一位客人,原本小姐時候很漂亮,賣房子賺很多錢,後來離婚她房子沒了,生病沒有把身體看好,一次比一次憔悴,也是很心疼,每次來給他服務,陪她聊聊天解解悶,是最重要的療癒。
也有過去的客人,以前年輕時可以自己走路來洗頭,而後因為身體機能退化腿不方便不能來,有時候還要扮演司機,請兒子去客人家裡,推輪椅帶她來洗頭。這種人情味,是鄉村理髮廳最有溫度的風景。

髮型的專業從髮型到術語一窺當年生活
說到過去到現在的髮型需求,淑貞表示,客人的需求很多,但也會依照不同的流行跟類型來做服務,像是長髮的客人的通常就要剪順;歐巴桑就喜歡「披頭」、「香菇頭」,「披頭」在時下上容易整理,把頭髮剪短,再打上層次,而香菇頭又是日本術語來稱呼,叫做「イージー巻き」(簡單卷),像是波浪頭就叫做「なみ」,都是當年流行的髮型。
淑貞談到,稱呼一些理髮的工事,會有不同的說法,像是頭髮就叫做:「瓦皮」,「汪山」就是洗頭的稱呼,「華山」是吹頭髮,剪髮叫做「勞檢」,客人叫做「勞駕」。像是剪頭髮的價錢也要有暗號,一到九的稱呼是:柳(1)耶(2)汪(3)資(4)中(5)審(6)新(7)張(8)捱(9)台(0),「柳耶」就是120,「柳百」就是100,這樣稱呼可以避免在客人面前談價錢,又可以商量數字,可說是非常有趣的職業語言。
庄頭專門店繼續為您服務是農村女性的放鬆體驗
農村的過去,是一個吸納附近勞動者的海綿,因為在此有各種的工作角色而存在著生活的感受,在兩位師傅的口中表現,溪洲庄頭時尚可以跟世界潮流來連結,卻有著自身生活週期跟作息的各種呼吸。進入庄頭感受這些農村勞動者的特殊服務,讓旅客來庄頭洗頭,是一種地方體驗生活的入口,從放鬆頭皮的疲勞開始,讓我們一起感受旗山溪洲的風情。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