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刻膠卷記憶再生 南藝大致力搶救修復膠片
「不要丟棄影片!」 數位儲存風險不可靠:https://www.peopo.org/news/700873
您有接觸過膠片的年代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議2025年是磁帶大限,會越來越難保存和修復資料,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媒體中心十餘年來,致力搶救民間早期影音媒材的影像,長期以來舉辦多場「搶救家庭記憶大作戰」的修復錄影帶工作坊。
訪問(台南藝術大學音像媒體中心 所長曾吉賢):前幾年發了一個警示、一個警告2025年就是錄影帶的大限,就是2025 DEADLINE,DEAD就是死限 2025年是明年,那不是說明年的時候所有的磁帶都不能讀,而是時代發展今年剛好第49、明年滿50年,所以當時最早發生磁帶,在明年的時候就開始呈現非常多的問題。
傳統膠片在恆濕恆溫的環境下,保存年限較能掌控、能保存的比較久,在南藝大的音像中心大廳特別擺設了垃圾子母車撥放搶救膠卷的紀錄片,讓參觀的人也可以想像在垃圾場中,共同搶救膠片的感覺,保留文物是需要系統性規劃的。
訪問(台南藝術大學音像媒體中心 所長曾吉賢):這是一個資源回收場管理員,他說你要找的東西有多大?我說差不多這麼大,他說很容易找,我就說有人找更小的嗎?他說有人是找戒指或是找私房錢。台灣第一部電影是歌仔戲電影,民國44年拍的,45年1月在台北上映結果造成轟動,帶動了整個台語電影的浪潮,這個浪潮從民國45年持續到70年左右,總共估計生產了1,200部台語電影,然後他民國78年花了8年時間去搶救,他只搶救了幾部?200部台語電影,也就說有1,000部消失在台灣,甚至還藏在台灣或海外的某個角落等待被發現,後來我們發現了兩百零一、兩百零二、兩百零三、兩百零四,其中兩百零一到兩百零三就是薛平貴與王寶釧,因為他總共拍了上、中、下集,我們目前已經把三集全部修好了,原本在前幾年要開始做發表,因為疫情的時候我們中斷,那這些也是我們致力修復的其中一個範例。戲院開始採用數位放映,所以所有的這些膠卷的放映機,就忽然間一夕之間被淘汰,那膠卷開始被丟棄,所以我們都是在2011到2013年的時候,搶救了非常多台灣重要的這些歷史影像設備跟膠卷,那也在那個時候發現的薛平貴與王寶釧,也在那個時候發現了媽媽為著妳,這些非常重要的 非常重要的台語電影。
訪問(台南藝術大學音像媒體中心 助理黃威凡):可能還可以搶救得到一些畫面啊,像剛剛你們是從大廳來,就有那個搶救那個媽媽為著妳,但它其實也是殘片,就是你很難說保證它,裡面一定不會有重要的資訊。
小時候看過外婆家的拉門式電視機、家裡的跑車錄影倒帶機,在現在看來其實也是一種歷史文物了呢!而以前的保齡球館有附設KTV,現在都可以透過網路線上遊戲片或是手遊,加上手持麥克風喇叭都可以輕鬆辦到,但終究還是少了一種實際氛圍感。
訪問(台南藝術大學音像媒體中心 助理黃威凡):它本來是一間保齡球館,那為什麼我們會去呢?因為它有附設的KTV包廂,那以前的那種KTV包廂,它的伴唱帶是錄影帶的,所以他有一整間的那個伴唱帶錄影帶,那它這個包廂是要給那個,因為以前保齡球館你要等球道的,那無聊的人它就提供一個KTV給你先進去唱歌,那點歌的方式就是那個號碼會跳出來,然後裡面有個小房間,他就要去對那個點歌的號碼,然後去把那個伴唱帶翻出來,然後再插到播放器裡面,這樣才可以讓客人唱歌,我們本來要去帶那些那個伴唱帶回來,那看到這些,因為這個這個經營方式算是蠻有特色的吧,現在應該已經看不太到了,所以我們就是在保留這個影音媒材錄影帶的同時,就是我們也希望可以把這個保齡球館的脈絡保留下來。
家庭錄影帶不僅是人們用自己的攝影機記錄了生活模式,見證了從70年代到2000初不同時期台灣的重要記憶,也富有政治、經濟發展重要的脈絡。
公民記者 吳怡君 謝坤興 台南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