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保護台灣可以怎麼做?印尼最東的海角天涯、柏林戰後閒置空間成學習典範
2022年12月,全球近200個國家共同簽署了《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確立未來10年全球共同努力的自然保育方向。其中最受到關注的是「30x30」目標──在2030年前,保育全球30%的陸地、海洋、內陸水域,尤其是那些具有特定生物多樣性和重要生態功能的區域。
印尼的鳥頭海景保護區具有非常高的生物多樣性,擁有3/4已知珊瑚礁物種以及1800多種魚類。圖片來源:Wikipedia(CC BY-SA 4.0)
2023全球值得關注的10個地區
這個歷史性協定通過後,「生態保育」話題一時之間成為國際焦點。美國的生態保育團體「大自然保護協會」(The Nature Conservancy,簡稱TNC)今年初發表了一份「2023全球值得關注的10個地區」清單,作為「30x30」生態保育目標效仿的對象。
這10個與TNC合作推動生態保育的地點分別是:
- 鳥頭海景保護區(Bird’s Head Seascape),位在印尼,具有非常高的生物多樣性,擁有3/4已知珊瑚礁物種以及1800多種魚類。
- 亞馬遜河流域,擁有全世界最大雨林、最大河流、別稱「地球之肺」。
- 加彭,位於非洲中部,全國有近九成的國土都被森林覆蓋,是世界上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 中阿拉帕契山脈,位於西維吉尼亞洲,擁有多變地形、氣候,乘載高度生物多樣性。
- 柏林,德國的首都,在入選名單裡唯一的大都市,其中1/3的土地都是綠地,雖然是都會區,卻也有著高度的生物多樣性。
- 帕泰島,位於東非國家肯亞的沿岸地區,有著豐富的紅樹林生態系,其儲碳能力強、也具有重要的生態棲地功能,是維持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基地。
- 巴貝多,位於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區的國家,由珊瑚礁岩所組成,擁有豐富的海洋生態系,像是瀕危的玳瑁海龜、13種不同種類的飛魚,有「飛魚之鄉」的稱號。
- 大廈谷,大廈谷是位在南美洲的雨林,是南美洲第二大的雨林,雖然沒有亞馬遜雨林的名氣,但也是生物多樣性極高的地方,有廣闊的草原和狹長的濕地帶。
- 蒙古草原,草原在保育的關注度雖然不如森林,但草原也是十分重要的棲地,並且也具有碳匯的功能。蒙古有八成的土地都是草原,也因此蒙古草原的保育變得十分重要。
- 「翡翠緣」(Emerald Edge),位在北美洲的西岸沿海,橫跨美國和加拿大兩國5萬6000公里的海岸線,是全世界最大的溫帶雨林,有豐富的生態系與原住民文化共存在其中。
鳥頭海景保護區,投資在地社群保育海洋
位於印尼極東區域的鳥頭海景保護區,總面積高達22.5萬平方公里,大約有六個台灣大。這裡擁有高度的生物多樣性,聚集了3/4的珊瑚物種和超過1800種魚類,是鯨魚、海龜遷徙的必經之地,同時也是上千萬人的食物與經濟來源,也因此長期存在過度捕撈、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問題。
位於印尼極東區域的鳥頭海景保護區,總面積高達22.5萬平方公里,大約有六個台灣大。圖片來源:Wikipedia(CC BY-SA 4.0)
為了解決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2004年,TNC和在地組織倡議成立「鳥頭海景保護區」,在此地實施更永續的漁業捕撈措施,例如推動名為「Sasi」的在地傳統資源管理方式,在有限時間內開放捕魚區。
特別的是,為了保護區的永續經營,TNC透過在地培力的方式培養海洋保育人才,在今年將此海洋保護區的管理權移交給在地原住民社群,並設立基金,維護此保育區的營運及收入。
柏林,都市與生態共存的先驅
德國首都柏林,二戰後出現了許多閒置空間,而居民決定將其中一部分空間轉變成公共綠地,例如沿著前柏林圍牆所在地延伸的一處休耕地,正改造成一個長15公里的線型綠地公園。
除此之外,2020年TNC在柏林廢棄的威爾墨斯多夫體育場(Wilmersdorf Stadium)進行一項城市綠化試驗計畫,將原本作為觀眾席的區域改造成綠地,並引入了山羊以應對灰葉楓等入侵
柏林有將近1/3的土地都是綠地,也帶來了豐富的生態。圖片來源:Unsplash
這樣讓自然回歸到城市廢墟裡的精神,使柏林有將近1/3的土地都是綠地,也帶來了豐富的生態,一位在地自然保護部的負責人海因克(Ulrich Heink)說:「柏林是城市生態學的搖籃。」除了生態的功能,城市綠地也作為極端天氣下都市調適的方式,綠地、森林、溪流可以降低環境周遭的溫度,抵禦都市裡的極端高溫;而草地樹木也比柏油路更能夠吸收大量降水,增加都市承受極端降雨的能力。
台灣能從中學到什麼
反思台灣,在海洋保育上,目前的海洋保護區面積僅不到一成,與國際承諾的30%還有很大一段距離。我們在追求海洋保育的同時,也該向鳥頭海景保護區的經驗學習,尊重海洋保護區居民的經驗與文化,甚至從中學習,培力在地的保育人員,才能讓保育經營永續。
在都市綠化上,台灣近年有越來越多人口移入都市,都市如何因應極端天氣進行調適,成為重要的課題,而柏林正是一個都市綠化的學習對象,市府應該盤點閒置或有淺力成為綠地的區域,並加以改造,讓都市更具生態多樣性與氣候韌性。
然而,最重要仍是大眾的環境教育,唯有讓大眾更理解生態保育的重要性,並且加入更多利害關係人討論和規劃,才能讓「保育」這件事情落實,甚至長出專屬在地的保育策略,畢竟生態保育不會只停在2030年,這個巨大的工程,需要世代的傳承和努力。
The Nature Conservancy(2023年1月4日),10 Places to Watch in 2023
The Nature Conservancy,Protecting the Bird’s Head Seascape
The Nature Conservancy(2022年5月26日),Berlin’s Urban Evolution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