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燼的南屯老街 重新生爐的打鐵舖

文字-A A +A

記者鄭得崴  / 台中採訪報導

原本應該要熱鬧的老街變得冷清,人們都是快步走過。鄭得崴/攝

南屯老街現今位於台中市南屯區南屯路,早期在清朝時因開墾而吸引眾多人潮定居。現今的繁華主要由兩間宮廟「萬和宮」和「南屯文昌廟」所帶動,而這兩座宮廟之間夾著一個早市,看似熱鬧。然而,仔細觀察會發現,在市場旁原屬老街的另一條街道,只有隔著一間廟的距離顯得格外冷清。但在這片老城街區中,仍藏有許多新舊交織的歷史記憶。

 

萬和宮和「犁頭店街」的由來

萬和宮是一座具有豐富歷史背景的廟宇,創建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由當時的浙江定海總兵張國發起建造。這座廟宇是由包括張、廖、簡、 賴、黃、江、何、楊、戴、劉、陳、林等 12 個姓氏的人士共同捐資創建,並被 命名為「萬和宮」。

萬和宮不僅因其悠久的歷史而著名,也因其豐富的文化活動而聞名。特別是自道光五年(1825年)起,萬和宮於農曆三月廿一日開始舉行的字姓戲。這是一項獨特的民俗廟會活動,已經傳承了將近兩百年。活動首日演出漳洲戲,第二天演出廣東戲(包括潮州、嘉應州、惠州等地的戲劇),第四天是泉洲戲,第五天則是汀洲戲。之後,依照不同姓氏輪流表演各自的字姓戲、謝神戲與兵仔戲。這些活動持續一到兩個月,是當地一個重要的傳統民俗活動。

但是又跟「犁頭店街」有什麼關係呢?萬和宮有另外一個稱號:「亦稱犁頭店聖母廟」,係因當地昔日打製犁頭等農具店舖聚集的「犁頭店街」(今南屯區內)而得名,奉祀湄洲天上聖母(俗稱媽祖、老大媽),為臺中市的四大媽祖廟之一。

 

見證犁頭店街興衰的打鐵店 

現代嶄新的南屯公有零售市場,有著一家見證了歷史的存在 80 多年打鐵舖,打鐵舖早期主要為了農具修理和製作,而現在大量的工業沖壓的便宜刀具和工具已成了主流,那「慶隆犁頭店」是…怎麼經營下去的呢?

現代的南屯公有零售市場。鄭得崴/攝

慶隆犁頭店第四代蔡進永說:「現在有機器取代,然後又大型的量販,所以變成他價格就不好,可是一般他們大量製造的材料沒有辦法像我們做成是複合式材料,因為你手工的就是可以做比較特殊的東西,是比較沒有辦法被取代。」他們現在的經營模式主要就是在承接客製化的商品和修理「工具」,我們在採訪的過程中有來了一些客人,有拿著傳統農具來修理的,有拿著工業用的拆模器,我在想五金行再買的東西為麼還要來修,為什麼要這麼麻煩,原來打鐵舖主要是在加工之類讓工具變得比較順手且堅固,在原有的軟鋼批中加入硬鋼並進行焠火使其有刀背和刀鋒一定的柔韌和堅固性。慶隆犁頭店第四代蔡進永說:「像爺爺那時候,他們早期做比較多做農具、做鋤頭鐮刀,然後到爸爸那時候開始重劃了,農地變越來越少,所以他就做菜刀,刀類也比較多,然後再來我這邊,這兩個農具變更少,那菜刀是有人做,可是我變成要再做比較特殊的,去吸引比較頂端的客群。」

修理打磨農具。鄭得崴/攝

第四代蔡進永老闆。鄭得崴/攝

在夏天炎熱的天氣裡是什麼讓老闆想接手家業的,慶隆犁頭店第四代蔡進永說:「從小看到大,然後那時候畢業當兵,之後有去貿易公司,然後去上了幾個月,覺得那個環境不適合我,然後所以就又剛好遇到我爸身體比較不好,所以我就回來接。」辭去貿易公司工作接手家業後,蔡進永體會到小時候看著爺爺父親打鐵,與自己接觸打鐵後,有著很不同的感觸。

慶隆犁頭店第四代蔡進永說:「我當時是做貿易承攬業,就是會有進出口,要通關那種,有時間限制;緊張的東西不太一樣,然後主要是不用去交際應酬, 家裡比較單純多了。」蔡進永感嘆道,工作都有辛苦勞累,能蹲得住,久了就是自己的。

犁頭店很有古早味招牌。鄭得崴/攝

 

南屯老街式微了,但犁頭店活出了新高度

雖然老街的風光已經不再,但犁頭店重新「生爐」,把一條新的鋼丕經過了新的一代的捶打鍛造磨練,以嶄新的方式保留了傳統,又讓新生代看到了以前的輝煌。

老闆自行鍛打的大馬士革刀具。鄭得崴/攝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1

加入時間: 2013.10.23

大傳爆報

加入時間: 2013.10.23
354則報導
231則影音
41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至少我們還有音樂

2024-06-13
瀏覽:
3,763
推:
0
回應:
0

從陶藝創作看人生與成長

2024-06-12
瀏覽:
5,133
推:
0
回應:
0

古法釀造 本味就是鮮 丸莊醬油觀光工廠

2024-06-12
瀏覽:
3,692
推:
0
回應:
0

古法釀造 本味就是鮮 丸莊醬油觀光工廠

2024-06-12
瀏覽:
3,433
推:
0
回應:
0

跨越時代的鴻溝 全臺首創光雕布袋戲

2024-06-08
瀏覽:
4,614
推:
5
回應:
0

孩子的守護神

2024-06-07
瀏覽:
2,423
推:
1
回應:
0

⼼理假的存在是必要還是需要

2024-06-07
瀏覽:
2,390
推:
0
回應:
0

走過八十年頭打鐵舖 犁頭店現存的農業痕跡

2024-06-06
瀏覽:
3,083
推:
0
回應:
0

探索紙藝之路 從建築模型到創新之旅

2024-06-06
瀏覽:
2,908
推:
0
回應:
0

紙張到傑作的奇幻轉變

2024-06-06
瀏覽:
2,790
推:
0
回應:
0

殘燼的南屯老街 重新生爐的打鐵舖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8,954篇報導,共12,907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8,954篇報導

12,907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