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八十年頭打鐵舖 犁頭店現存的農業痕跡

文字-A A +A

記者吳怡璇  / 台中採訪報導

煤炭燃燒的高溫火焰,是蔡進永準備打鐵的第一步。吳怡璇/攝

「鏘、鏘、鏘……」,打鐵師傅蔡進永從爐內取出燒紅的鐵具,伴隨一陣陣鏗鏘有力的打鐵聲響起,反覆捶打以確認器具是否平整。這是犁頭店僅存的一 家打鐵舖,經歷時代與產業變遷,傳承至今到第四代,仍舊屹立在南屯老街一帶。

 

南屯犁頭店八十年打鐵老舖

從南屯農會放眼望去,對面的店招牌「慶隆犁頭店」,是第二代老闆蔡慶隆親自設計並用磁磚拼貼而成,以他的名字結合早期地名「犁頭店」所命名,見證了這間店八十多年的歷史。

導覽志工隊隊長 楊素珠說:「萬和路到南屯這一個地區,就有很多因應生產農具的,譬如說犁頭、鋤頭這一類的打鐵舖產生;南到彰化那時候稱為半線,北到豐原那個時候稱為葫蘆墩,來往的人都要經過這個地方,所以這條街就被稱為犁頭店街。」

在清朝時期,漢人來臺開墾,南來北往的人常經過南屯地區,南屯老街也是整個台中市最早形成聚落的街市,素有「台中市第一街」的美名。

位於南屯的萬和宮文物館展示的眾多農具之中,「犁」這項農具與古地名有著深刻關聯,器具儘管早已生鏽卻風貌猶存;一旁的雙人打鐵塑像更刻畫著第二代蔡慶隆老闆與他兒子第三代蔡添順,早年間打赤膊、手工打鐵的記憶。

磁磚拼貼設計的店名,下方掛著名人蒞臨打鐵舖的老照片。吳怡璇/攝

 

二代老闆慶蔡隆 憶打鐵家業點滴 

蔡慶隆:「四十年前,那時候就有十幾間在打,我們這一間比較算是老店,都來採訪我們這一間,有的年紀大了就休息了。」,第二代蔡慶隆老闆有感而發地說,這是他畢生從事的志業,迄今已傳承至第四代。

蔡慶隆解釋道:「第一代算是從我哥哥開始的,我是跟我哥哥學習打鐵。」,蔡慶隆表示,自己年輕時跟哥哥學習,後來哥哥不做了,換他承接這份家業,早期用人工方式拿大槌子打鐵,都是打赤膊在高溫悶熱的環境下工作。

「手工打鐵的時候,那個鐵屑會噴濺到身上,以前沒有時間去處理,簡單用東西敷上去,隔天就繼續工作。」身體硬朗的蔡慶隆阿伯,回憶打鐵的艱辛,打鐵也造成工作傷害,蔡慶隆到晚年才動手術將身上的鐵屑取出,長年彎腰的工作姿勢也讓他經常脊椎痠痛。

慶隆犁頭店第二代蔡慶隆翻閱老照片,敘述打鐵工作種種。吳怡璇/攝

在打鐵的工作現場,除了充斥著金屬敲擊的聲音,更伴隨機器搥打帶來的震動,蔡慶隆老闆笑說,之前收到鄰居抱怨,機器震動造成家裡的公媽廳神明也跟著震動,為了解決「地震」的問題,曾暫停打鐵,將工作的器械場域重新修葺一番。

「把那些機械搬起來,先把那邊地板挖出一定深度,鋪輪胎皮進去,再蓋上沙子之後把地板鋪平回去。」蔡慶隆說,打鐵工作的同時,也要盡量減少影響到鄰居,不要造成別人的不方便。

 

四代蔡進永老闆 十年淬鍊打鐵技藝

蔡慶隆:「如果燒得溫度太高,鐵會裂開。如果燒的溫度不夠高,無法接合,燒刀口就是矮管要控管在適合打鐵的溫度,燒得溫度不夠會裂開、會黏不住。」蔡慶隆阿伯強調火焰溫度的重要性,而現在用化習藥劑塗抹、燃燒溫度不夠高,製作出來的鐵具就比較不耐用。

蔡進永也說:「現在有機器取代,然後又大型的量販,所以變成價格就不好,可是一般他們大量製造的材料沒有辦法像我們做成是複合式材料,因為你手工的就是可以做比較特殊的東西,是比較沒有辦法被取代。」接下家業後, 蔡進永老闆侃侃而談一路的甘苦點滴。

接下家業、打鐵經驗十年的犁頭店打鐵舖第四代蔡進永老闆。吳怡璇/攝

蔡進永:「從小看到大,然後那時候畢業當兵,之後有去貿易公司,然後去上了幾個月,覺得那個環境不適合我,然後所以就又剛好遇到我爸身體比較不好,所以我就回來接。」辭接手家業後,蔡進永體會到小時候看著爺爺父親打鐵,與自己接觸打鐵後,有著很不同的感觸。

「我當時是做貿易承攬業,就是會有進出口,要通關那種,有時間限制;緊張的東西不太一樣,然後主要是不用去交際應酬,家裡比較單純多了。」蔡進永感嘆道,工作都有辛苦勞累,能蹲得住,久了就是自己的。

在高溫的工作環境中,蔡進永反而身著迷彩服打鐵,與父執輩打赤膊打鐵不一樣,三人身處的時代不同,擅長製作的器具與打鐵作風也有不同,在蔡進永學習的同時,也在漸漸摸索出自己的打鐵風格。

「三個人看的東西都不一樣,那他們會唸啊,像爺爺現在在這邊,我就做爺爺喜歡的,我爸在這邊,我就做我爸喜歡的,啊如果都沒人在,就做我自己 喜歡的。」

除了傳統的刀具農具處理工作,蔡進勇也想要有所突破,他說:「像爺爺那時候,他們早期做比較多做農具、做鋤頭鐮刀,然後到爸爸那時候開的重劃了,農地變越來越少,所以他就做菜刀,刀類也比較多,然後再來我這邊,這兩個農具變更少,那菜刀是有人做,可是我變成要再做比較特殊的,去吸引比 較頂端的客群。」

 

堅守傳統持續打鐵之路

對比臺灣其他打鐵舖,為了拓展客群,一些地方接手的下一代融入創新的元素,像是開辦體驗營活動,而蔡進永對於打鐵的家業,卻有他的想法。

蔡進永:「因為我的是現役治具,同行有人在做就讓同行去做,因為我怕我現役治具帶不起來的話我就是工作要停擺,啊有的店家願意去掌握這一塊就讓人家去做就好,我不會想說什麼都要吃,因為我覺得這是分工社會、打團體戰。」

想保留純粹的打鐵工作,持續精進打鐵這份技藝,蔡進永體會到,打鐵不像別人說的,學師傅三年四個月,一栽進去就是十年之久,除了習技術,更是考驗打鐵的人需要手巧眼精。

蔡進永:「鍛造的東西又比磨刀技術又更精進、更不好做,所以你會看到為 什麼刀剪行很多,啊為什麼鐵店就越來越少,因為除了比較辛苦,再來就是說你的鍛造技術也要一直精進,因為你沒有習,有斷層,人家不見得會我你講。」

除了日常刀剪、農具的修理,持續精進手藝,並拓展高端客群,是蔡進永現在的目標,像是將刀具打出花紋,作成工藝品提高產品價值,是蔡進永再進一步摸索的領域,挖掘並製作手工的特殊產品,創造出不同於機器大量量販的獨特性,帶出手工打鐵業的價值,並持續傳承這項技藝。

壓出花紋的刀具工藝品。吳怡璇/攝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13.10.23

大傳爆報

加入時間: 2013.10.23
354則報導
231則影音
41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至少我們還有音樂

2024-06-13
瀏覽:
3,763
推:
0
回應:
0

從陶藝創作看人生與成長

2024-06-12
瀏覽:
5,133
推:
0
回應:
0

古法釀造 本味就是鮮 丸莊醬油觀光工廠

2024-06-12
瀏覽:
3,692
推:
0
回應:
0

古法釀造 本味就是鮮 丸莊醬油觀光工廠

2024-06-12
瀏覽:
3,433
推:
0
回應:
0

跨越時代的鴻溝 全臺首創光雕布袋戲

2024-06-08
瀏覽:
4,614
推:
5
回應:
0

孩子的守護神

2024-06-07
瀏覽:
2,423
推:
1
回應:
0

⼼理假的存在是必要還是需要

2024-06-07
瀏覽:
2,390
推:
0
回應:
0

殘燼的南屯老街 重新生爐的打鐵舖

2024-06-07
瀏覽:
3,145
推:
1
回應:
0

探索紙藝之路 從建築模型到創新之旅

2024-06-06
瀏覽:
2,908
推:
0
回應:
0

紙張到傑作的奇幻轉變

2024-06-06
瀏覽:
2,790
推:
0
回應:
0

走過八十年頭打鐵舖 犁頭店現存的農業痕跡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8,954篇報導,共12,907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8,954篇報導

12,907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