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陶藝家透徹的人生觀 將生活哲學態度融入陶藝作品

2024/06/06 10:30
3,652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黃穎燮 / 台中採訪報導

照片

蔡榮祐的作品系列之一「包容」。黃穎燮/攝

在台中霧峰,有一位在陶瓷藝術界裡三十餘年的國寶級陶藝大師蔡榮祐,默默地為臺灣藝術貢獻一份力量。我們於二零二四年前往拜訪和採訪蔡榮佑時,他已經八十大壽。八十歲的他,在面對我們拍攝的訪問時,依然十分游刃有餘,年齡在蔡榮祐的身上似乎只是個數字。當問起在面對攝像頭和訪談時是否會緊張,蔡榮祐只是淡淡的回答:「不緊張,我只是在說自己的經驗故事。」

智慧與透徹的人生觀是我從蔡榮祐的訪談中和作品裡吸收到的養份。蔡榮祐沈浸於陶藝世界的三十餘年,製作的陶藝作品許許多多,除了陶藝作品的精湛的技藝奪人眼球,最為核心的是蔡榮佑想借由作品傳達出的理念。「以前有過的我不做,因為我不做別人做過的」是蔡榮祐對自己自信的表現,並且從作品當中可以看出,蔡榮祐自信但卻不自傲。作品的理念圍繞在人性,包括《圓滿》、《憨厚》、《惜福》、《親情》、 《耿直》、《捨得》、《彩釉》、《盤與缽》、《方圓憨厚》、《石窟頌》、《蓋罐》和《包容》 等十二個系列。其中《包容》系列作品更是在二零一一年榮獲國家工藝成就獎。不僅如此,其他系列作品也屢屢入選臺灣和法國的各各獎項。 

蔡榮祐以生活為靈感來源,創作出許多精彩作品,他的陶藝作品《惜福》是受到大愛電視台節目的《吃八分飽》啟發而成。蔡榮祐以獨特的方式呈現這一概念,在盤子的口沿邊鑽洞和刻線,讓原本可以盛裝九分的容器變為八分,傳達出惜福的生活哲學。此外,蔡榮祐的作品《印象小野柳》曾在中興大學藝術中心展出。這件作品靈感來自台東一處名為「小野柳」的美麗海岸,蔡榮祐在那裡拍攝了許多石頭和自然風光的照片, 回到工作室後,將這些美景融入陶藝作品之中。這一系列的作品展出受到廣泛好評。

蔡榮祐認為創意是創作中最困難的部分,但透過技巧的磨練,可以變得更加成熟。不僅在生活中觀察和汲取靈感,也喜歡四處遊玩,拍攝不同風景,進一步豐富了自我的陶藝創作。透過對生活的熱愛與探索,蔡榮祐為他的作品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情感。 

照片

蔡榮祐的非賣個人傳記以及親簽。黃穎燮/攝

 

適當的放棄,成就更好的作品 

蔡榮祐在創作過程中特別注重陶土的選擇和品質控制。他表示燒制陶品時,如果需要達到 1250 度的高溫,就必須在實驗階段進行嚴格的樣品測試,確保陶土品質達到滿意的標準後,才會開始大量採購陶土,開始創作,在製作過程中,可以選擇不同的製作技術,包括拉胚、手捏或使用陶板,這些技術的選擇取決於他想要在作品中呈現的效果。他的作品《九山藤圖》便是由陶板組合而成,陶板的製作技藝精湛。

蔡榮祐分享其製陶的過程。他説製陶分為八大步驟。首先是選擇合適的陶土作為基礎材料。在成形階段,陶藝家可以選擇手工成形或者使用陶藝輪等工具來塑造陶土。接下來,作品需要在通風良好的地方自然乾燥,去除多餘的水分。乾燥後的作品還需要進行修整,去除表面不平整的地方。接著是燒製環節,這通常是在專門的窯爐中進行。 作品在高溫下發生化學變化,變得堅固。在這個階段,陶藝家根據不同的陶土和設計要求,燒製的溫度和時間可能有所不同。如果作品需要上釉,這會在第一階段的燒製之後進行,釉料可以為作品增添色彩和光澤。上釉後的作品需要再次進行燒製,以確保釉料牢固地附著在作品表面。最後是冷卻作品即完成。

蔡榮祐的作品《圓滿》在製作作品時強調材料的重要性,如果在實際製作中發現不熟悉的材料難以成功,他建議應該放棄而不要強求,避免執著於不可能的事物。這樣的選擇能讓陶藝家更專注於自己熟悉的材料和技巧,從而將自己的構想以最佳的方式呈現出來。 

蔡榮祐的作品《捨得》展現了他對細節的精心設計。在拉胚的過程中,他注意到胚口的平整性,然後進行適當切割,產生了曲線的變化。他在作品上挖了幾個洞,從而凸顯出空間感,這種巧妙的設計使作品更加引人入勝。另一件作品《憨厚》的創作靈感來自蔡榮祐對傳統陶藝品底部薄層的觀察。他希望呈現出厚重的感覺,於是他借鑒了石臼這種厚實的物品,將其靈感融入作品中。他採用兩層厚厚的拉胚組合,中間是中空的設計。這樣的結構在外觀上表現出厚重,但內在卻是空的,創造出一種別具一格的視覺效果。 

蔡榮祐的作品融合了創意、技巧和對材料的理解,讓人們感受到作品的恰當與和諧。 他的作品不僅在形式上獨特,而且在內涵上也具有深刻的意義,為觀眾帶來全新的藝術體驗。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