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蝦澎湖特稿)來到澎湖群島的文化據點,文石書院。這座歷史悠久的書院承載著澎湖豐富的文化底蘊,是唯一一間書院,曾經在日治時期經過改建,成為了澎湖孔廟,見證了歷史的變遷。文石書院魁星樓構造形式為咕硓石、磚、木混合二樓四角形建築物,採用歇山式屋頂,正脊為三川脊形式,共有扶壁柱4根、簷柱14根(一樓8根、二樓6根)支撐建築本體。
文石書院的創建可以追溯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當時澎湖通判胡建偉認為在這片美麗的島嶼上應當有一座書院,於是應貢生許應元等人之請,在同年冬天奠基興建。於隔年孟夏完工,這裡成為了昔日澎湖唯一的書院。為了凸顯澎湖的特色,書院以當地盛產的文石為名,得名文石書院。
在嘉慶四年(1799年),通判韓蜚聲重修了文石書院,並在後院建起了魁星樓,為書院增添了新的風采。而道光九年(1829年)春天,通判蔣鏞與副將孫得發熱心公益,捐出俸祿倡導修復,同時將魁星樓遷移到現址,成為今日文石書院的一部分。同治十二年(1873年)名儒林豪將魁星樓命名為「登瀛樓」,該樓後於光緒元年(1875年)在董事蔡玉成邀集下修建,隔年冬天落成,當時山長施槃為此著有〈登瀛樓落成記〉。後來書院因光緒十一年(1885年)的中法戰爭而受到戰火破壞,1895年3月,日軍佔領澎湖後,一度將書院作為野戰醫院使用,後於昭和六年(1931年)當地人重修後改為孔廟。
走入文石書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古樸的牆垣和精緻的石雕,這些是歷史的見證者。書院建築風格古樸典雅,彰顯了古代書院的獨特魅力。魁星樓則在後院巍然屹立,是書院的一大特色,也是歷史的瑰寶。
二次大戰後,澎湖孔廟於1963年重修,原有建築除魁星樓(登瀛樓)之外,均已非原貌,魁星樓北向立面處有「澎湖文石書院魁星樓」碑,是澎湖縣政府於民國68年(1979)修建時立碑於此,之後在2002年12月11日時,魁星樓以「馬公文石書院魁星樓」的名義被公告為澎湖縣歷史建築。文石書院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文化的寶庫。這裡見證了澎湖的發展歷程,曾經是知識的殿堂,如今則是一處令人心曠神怡、感受古老文明的好去處。讓我們一同漫遊在文石書院的青石小徑上,聆聽著歷史的深沉,感受澎湖獨有的文化魅力。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