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24日連續兩日,中原大學服務學習中心在本校科學館B1空間,舉辦「海外服務學習營」,鼓勵學生換位思考、跨文化思考,為自己做好海外服務的準備。本次研習營包含肢體律動、藏族文化介紹、原住民服務、海外志工經驗分享、台灣農村發展等課程,參加學員皆有豐富收穫!
「陳冠婷!」一位學生突然舉起手大喊自己名字,似乎有昏倒的跡象。旁邊的學員必須緊急應變,從中庭四方趕來撐住他的身體。這不是拍片,而是第一場課程「舞蹈、越域,我與他者的關係」。駱思維老師表示,肢體是增加語彙的一種方式,海外志工可以透過肢體互動打開自己的心胸,產生越域的勇氣;在奔跑、伸出雙手的過程中,體會服務時幫助陌生人的愛護心。
圖為肢體活動課程照
「西元前127年…」是什麼課程要從那麼古老的過往開始梳理脈絡呢?圖博之友會周美里會長以生動活潑的方式講述吐蕃(音同「撥」,Tibet)、唐朝文成公主時代一段精彩的文化交流;繼而娓娓道來十三世達賴喇嘛內憂外患的歷史背景、十四世達賴喇嘛提早接下政教大任、逃亡印度的沈重歷程。聯袂出席的西藏難民自助中心負責人凱度頓珠表示,中原學生知道藏族的歷史對於前往達蘭薩拉服務有很大的幫助,希望日後在他的故鄉大吉嶺也有一同體驗服務學習的機會。
圖為圖博之友會分享
緊接在後的是魯凱青年行動小組的分享,「八八水災過去一年,當妳想到八八水災,腦海會浮現哪些畫面?」吳宜瑾小姐播放風災影片,有條理地講述永久屋、避難屋背後所牽涉的文化倫理議題。第二位成員隆阿力播放自己剪輯的紀錄片,由記述災後重回部落的歷程,探討「家」、「土地」對於族人的生命意義。最後,隆阿力與啦法告兩人以彈唱的方式帶出「外來幫助者的迷思」,提醒學生進行海外服務、跨文化服務時應當如何調整態度。
圖為魯凱青年分享
「原住民,喔喔喔!原住民,喔喔喔~台灣人,喔喔喔!台灣人,喔喔喔~」在魯凱青年彈唱歌聲中,蔡詠晴導演抵達活動地點。蔡導講述自己四年來與達蘭沙拉(Dharamsala)、藏人事務結緣的過程,並播放一段6分鐘的生活影片。接下來,導演針對流亡藏人的歷史背景,去探討美國藏人、印度藏人對於家的想像與詮釋,再回歸到留在中國藏區的藏人,他們的生活處境又是如何?最後由藏人龍珠慈仁演奏曼陀鈴,演繹「回家」、「怒江的迴響」等傳統歌謠,學生的心也飛往遙遠的那曲地區,體驗不同的生命風情。
24日中午,中原海外志工在會場掛起了五彩繽紛、充滿吉祥意象的藏族風馬旗,柬埔寨團隊邀請柬文老師陳雪梅準備南洋風味的點心。海外志工的經驗分享就在一場視覺、嗅覺的饗宴中展開了。北印度團隊籌備了藏族舞蹈、糌粑體驗等活動,柬埔寨團隊則以南傳佛教的佛頭、印度教飛天仙女Apsara等經典意象吸引眾人目光。資管所鄧榮樺同學、商設系李沛臻同學發表參與的經驗與心得,並邀請現場學員參與「腳印柬影上Hi攤」,透過各攤位介紹瞭解更多出隊細節。
在多彩炫麗的感官饗宴之後,楊運生老師帶領學員進入柬埔寨金邊、台灣台北、日本大阪的跨文化世界。楊老師長期從事志工、遊民相關工作。他說:「這些人會成為遊民,與國際間的產業轉移、經濟泡沫相關。而在跨文化的服務裡,我們需要多一份理解,才能夠做到適當的服務。」楊老師播放多段遊民生活的影片,甚至於讓遊民擔任主播、拍攝生活記實,透過這些融合培力行動的分享,學生看到所謂的「邊緣」,正視與自己相當不同的「地球村公民」。
在學生思考「地球村公民」的背後意涵之後,《祖先的腳步》執行製作賴愷筑女士帶來兩部泰雅族文化的紀錄片。首先播映《彩虹的天堂》,片中拍攝泰雅族部落紋面的yagi(泰雅族語,為「奶奶」之尊稱),紀錄她們對於紋面的記憶與她們日常生活的生活點滴,導演幽默的剪輯使得現場笑聲不斷。學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