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芎林客庄鹿寮坑步道
新竹芎林客庄鹿寮坑步道
芎林鄉鹿寮坑,是新竹縣內美景天成、生態資源豐富的休閒去處,平日即有不少喜愛尋幽訪勝的遊人走訪。
芎林鄉昔日名為「九芎林」,曾有許多的九芎樹,迄今保有農村風情,也是傳統客庄,在新竹縣內位置居中,倚山面水,溪流蜿蜒。鹿寮坑饒富自然人文氣息,是保有完整生態系的低海拔山區。該地原是泰雅族原住民圍獵分布之地,在清代乾隆年間,由墾首姜勝智、劉承豪申請開闢為墾區,開始了這片美麗土地的開拓史。 在鹿寮坑內的石爺、石娘,是地方上的重要信仰,有許多傳奇故事。石爺、石娘原是鹿寮坑溪裡相依偎的兩塊巨石,在納莉颱風過後,因洪水而分離數十公尺,居民在九十二年為兩塊巨石辦「世紀婚禮」,讓他們聚首,傳為佳話,自此成為浪漫愛情的象徵,不少人來求子或為愛情許願,居民也連續三年在此舉辦客家情人節。鹿寮坑擁有的絕佳自然風光,讓此處成為縣內知名的賞桐勝地。
香菇農場-鹿寮坑內有不少居民從事生態方面工作,動植物資源相當豐富。位於路口的段木香菇農場,被不少大學選為研究、觀察香菇的生態教室,農場近年來都配合桐花祭活動,提供具客家風味的香菇桐花餐,也可讓遊人體驗種香菇、採香菇的樂趣。
鹿寮坑內有鄒洪將軍故居,迄今已有百年歷史,為三合院形式。鄒洪是抗戰時期台籍最高將領,抗戰期間表現英勇,病逝後追贈為上將。鄒洪(1897年-1945年),字若虛原名德寶。祖籍廣東省五華縣華陽鎮,高祖父於清道光年間,遷居至台灣新竹地區,鄒洪父鄒石生年輕時以農就商,因為經營茶葉及柑橘有方,累積了財富。加上生了八子四女,芎林鄉民都認為鄒家「財丁兩旺」。 日本據臺初期,鄒石生重視民族大義,毅然參與客家抗日義民軍,在竹塹埔游擊抵抗,因為無後援失敗,自此退隱田園。但是其掛念故國之情無時忘,影響其子女心志。
遷台第五代鄒洪,出生於臺灣割讓日本的第三年,當時台灣民眾心向祖國,他常聽他父親講岳飛、文天祥、鄭成功等民族英雄故事,富有中華民族意識,自小萌生反抗日本殖民統治思想。
另有一處鍾屋夥房,規模相當龐大,為集合式住屋聚落,也保留了昔時風貌。此外鹿寮坑內最早的信仰中心-三元宮,也有百年歷史,附近有花旗木大樹。
鹿寮坑內的「石駁」地景,也堪稱一絕,鹿寮坑屬礫石層地質,先民就地取材,發展出石駁工藝,利用砌石方式來做駁坎,不僅歷經百年依舊完整,且石頭的間隙還可讓青蛙等出入,是注重生態的工法,亦是昔時生活智慧的展現。
在鹿寮坑華龍社區內,每逢桐花季節,有桐花隧道、桐花步道各兩條,既可走過桐花樹下,感受花朵飄落之美,也能穿梭步道,眼望山頭染雪。每年桐花祭亦逢當地的螢火蟲季,入夜之後還可望見螢火蟲打著燈籠四處出現,鹿寮坑早年產茶,以「新聯茶廠」規模最大,如今老茶廠以「鹿寮坑驛棧」之姿重新面市。中午就在此饗用客家佳餚、經濟實惠。
下午造訪文林閣即文昌廟,位於芎林鄉文林村文山路238號,光緒二年(1876年)建,是芎林地區歷史悠久,文化意義最為深厚的一座廟宇。文林閣之緣起,可溯及清代同治末期:根據「文林閣序」云:「同治末期,有舉人鄧兆熊設教於現今廟址,塾下學子之眾、人才之傑,斯時住在竹東、橫山、芎林、六家等士紳,盡皆受其春風化雨者,斷非誇說。以文林閣者,原為學者秀才以文會友、講學論道之處,為了擴大導風易俗,教育民心,以作育地方英才,進而創立廟宇,成為地方學宮。而文林閣之所以能創立,舉人鄧兆熊講學於先,老師林學源光大於後,可謂首當其功。文林閣成立後,群賢薈萃,盛況空前;頭前溪中上游各莊學子慕名前來就學者,絡繹不絕,使文林閣不僅成為芎林地區最早且最具規模的教育機構,甚至成為清治時代頭前溪中上游地區的學術文化中心。
再著老街逛逛:巡弋老街風華結束新竹客家文化之旅。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