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萬華一碼村 修復二手物與陪伴弱勢群體

2022/05/27 20:00
7,163次瀏覽 ・ 2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記者張君綺、張雅宣/台北市報導】位於萬華忠恕社區地下室的一碼村,擁有四百坪左右的空間,多個社會福利組織在此協作,一起修復人與物,社會工作者在此輔導個案,共同進行廢棄物修復活動,讓他們挖掘自我潛能,走出自己封閉的空間,而廢棄物也經由他們的巧手翻轉了被丟棄的命運,成為精緻療癒的擺飾。無論身分、地位,任何人都可以進到一碼村,感受人與物帶來的力量。

照片

↑村民們發揮協作的力量,將廢棄瓷盤再製成時鐘。圖片提供/一碼村IMMA

一碼村的起源

黃芳惠在創辦一碼村之前,畢業於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現任職於文化公司,以文化創意為核心,主要承接政府專案,二O一三年接到師大夜市住商衝突的案子,開啟了她與社區營造的連結。在那個專案當中,她與她的團隊在師大夜市整理出一個空間,帶著商家與居民種植植物,轉移衝突的氛圍,時間一久,雙方漸漸能夠協作、溝通,甚至到最後能理解彼此的難處,相互體諒。

這些改變讓居民在住商衝突解決後,於隔年邀請黃芳惠與團隊到另一個空間進行社區營造,打造社造據點「古風小白屋」,小白屋除了是讓附近居民共用工具、互助修繕家中器具的分享空間外,也是培育年輕人做社造的基地,團隊曾發起象徵合作意象的「石頭湯」共煮活動,將煮好的便當發放給附近車站的遊民,擷取與遊民的談話作為社造活動的素材,也曾幫忙周邊店家整理空間,再分享給更多社造團隊作為工作場域。

二O一六年,黃芳惠由於與政府合作負責公辦都更案,帶著這群已有社造經驗的年輕人進到了萬華忠恕社區,他們成立組織「南機拌飯」,曾辦過以生死離別、關係的結束為題的展覽,也透過甜點製作等活動凝聚社區居民,而當時南機拌飯的隔壁為由台北市市場處負責的國軍福利社,有四百多坪的空間,黃芳惠看它已閒置了兩、三年都沒有被租出去,後來在與組織內部討論後,決定將這個地方租下來,重新裝修後於二O二O年六月成立一碼村。

照片

↑從大水溝二手屋可以找到許多能繼續使用且價格便宜的二手物品。攝影/張雅宣

目前一碼村除了南機拌飯,還有人生百味、夢想城鄉協會、實踐協會、萬華大水溝二手屋、浪人食堂等萬華在地社福組織進駐,進行蒐集剩食、送餐關懷、共享資源、修繕二手物等實驗行動。在一碼村,百分之九十的物資都是捐贈的,例如附近的旅館歇業不要的燈具,或是附近學校多餘的課桌椅、IKEA展期結束後不會販售的樣品等,都會被社福組織帶回一碼村,經整理或改造後使用。

至於為甚麼會稱作「一碼村」?黃芳惠解釋有三個巧思,第一是號召大家一起將這個空間從無到有的打造過程,需要一些想像力,而取自「想像力」imaginataion的開頭諧音;第二是取自「現在」的日文諧音,表示協作的當下對一碼村內的人而言相當重要;最後是「一碼歸一碼」,意思是要打破既定的等價關係,一碼村所給予的心靈上的陪伴或物質方面的資助,並沒有要求以對等的報酬換取,而是希望有多少付出多少,「量力而為」才是黃芳惠樂見的。

修復的不只是物品,還有人心

「我們希望人與物之間的互動過程可以作為修復自己、療癒自己的起點,也就是說你會重新發現自己,更珍惜、更愛自己。」黃芳惠提到,一碼村會舉辦電器修復和回收物再製的課程,如切割廢棄酒瓶,加上一點創意,美化製成玻璃燈或盆栽,就連牆上的時鐘,都是社福組織輔導個案以缺了角的瓷盤製作而成。

照片

↑經過切割玻璃課程所製作的盆栽。攝影/張雅宣

「經過修復與再製的過程,你會覺得自己跟以前不一樣了。」她認為我們在與人相處時,時常會堅持自己的觀點,想要別人照著自己的意思行事,堅持到最後往往成了爭執,可是人與物不一樣,物不會說話,若想改變它,就必須先改變自己,當被輔導的個案認為自己原先創作出的成品不如預期時,要做的便是調整思維,嘗試以不同角度切入思考,才能達到令自己滿意的成果,最後從中成長並獲得成就感。

照片

↑利用不要的布料製作布偶,讓布料以新的面貌呈現。攝影/張雅宣

除了貧窮、單親等社會弱勢的族群因社福組織的進駐而前來,還有許多有工作卻感受不到工作的意義,或對未來感到迷茫與焦慮的人們會來到一碼村,他們可能是跟組織成員或志工夥伴聊聊天,也可能是遇到另一位和自己擁有相似心境而想尋求慰藉的人,藉由彼此互相交流與自身故事的分享,讓人們在忙碌的生活中喘息的片刻與被「充電」的機會。

成為「村民」 一同協作

「成為這邊的村民,其實也沒有任何的限制。」黃芳惠表示一碼村屬於開放式的空間,任何人想來就可以進來,只要常來一碼村,就會被認識,而理所當然的成為村民。例如會有獨居長者來這一起煮飯,無家者來這幫忙修繕、整理空間。黃芳惠分享一位住在忠恕社區的少年,來一碼村一個星期後才被她注意到,原因是少年總是待在角落,獨自一人專注的畫畫,在與他攀談後,才發現他是患有自閉症的孩子,原本是自由接案的創作者,後來接案不順就一直待業在家中,使他越發消沉,直到他發現社區樓下的一碼村,溫暖的氛圍令他想留在這個空間進行創作,黃芳惠也注意到他的繪畫天賦,便架設一個更大的畫布,讓他天天來這裡畫畫,久而久之就成為了一碼村的一員。

談到一碼村日後的計畫,黃芳惠預計未來將輔導對象擴及到弱勢婦女,讓進駐的組織陪伴她們做車縫工班,一方面培養她們的技術能力和增加收入,另一方面藉此讓她們找到成就感,並找回生活的目標。透過協作,一碼村傳達與他人共同完成一件作品、一件工作是多麼令人快樂且有意義的事情。

採訪側記

一進到一碼村,受訪者到達前,就有人熱情的招呼我們,採訪結束後,黃芳惠的工作夥伴還主動帶我們參觀這個四百多坪大的空間。那邊的每個人都是這麼的溫暖,整體環境讓人一踏入就感到舒適又自在,有機會一定要再來拜訪!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