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孩童的早期療育 拿起畫筆表達想法

2022/02/10 20:00
4,949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梁佳怡、林慈葳/新北市報導】走進愛智發展中心,看見患有身障以及智能發展遲緩的孩童們,因為身體受限制,儘管手部力量不足,或是口語表達能力不佳,但仍是將眼神專注在桌上的畫作,跟著老師的帶領,運用不同色彩來描繪心中的世界。這裡是新北市政府委託「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所創辦的早期療育中心,收容設籍於新北市六歲以下孩童,透過課程與遊戲的方式,培養孩童自主能力,幫助他們成長。

照片

陳怜婷組長分享教學過程。攝影/林慈葳

從孩童照顧擴展到家長支持

由於每位來到愛智的孩童的狀況有所不同,包括身體障礙、智能遲緩、唐氏症、自閉症等狀況,在進入愛智之後,會先經過愛智團隊的評估,團隊中包含了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社工等,在教學上,也有督導、教保員們來協助孩童上課。陳怜婷組長表示,愛智團隊越來越多服務是以家庭為中心,同時也考量到家長的能力、狀況,希望愛智所給予的服務是家長在家也能夠執行的。

愛智的服務內容分為時段療癒以及日托班的照護,針對〇到六歲患有多重障礙、自閉症、唐寶寶等,伴隨著智能發展遲緩等問題的小朋友提供早期療育的照護。但有部分小朋友因為肢體需進行復健,而延長孩童們待在愛智的時間,陳怜婷說:「最晚是七歲,必須離開機構進入國小。」

日托班的照護,部分孩童是因為在一般的幼兒園中,有適應不良或是溝通或行為等問題,而來到愛智中心。時段療癒特別的地方,是由治療師一對一的教學,照護時間相對日托班短,主要在嬰幼兒三歲前的照護上給予家長支持,教導家長照顧孩童的方法以及如何讓孩童們在家學習,像是教導家長在家裡讓孩童復健的方法,以及運用特殊湯匙,解決孩童咀嚼困難的問題,等到孩童三歲、四歲狀況變好後,就可以轉到一般幼兒園就讀,或是協助轉至孩童家附近適合的機構就讀,若仍須愛智的服務則會轉到日托班繼續照護。

陳怜婷表示,愛智是一個比較開放的教學場域,鼓勵家長到中心來一起學習,擔任教學協助者的角色,跟老師一起進行復健課程,同時學習孩子離開中心後的復健方法。每半年愛智也會舉辦一次教學觀摩,讓老師跟家長進行溝通並給予建議,藉由家長實際看到孩童們在課程中的成長,對孩子增加自信以及放心,陳怜婷說:「看到孩子有進步,家長教養部分也可以減輕很多壓力。」

照片

孩童們的特殊座椅,維持上課姿勢。攝影/梁佳怡

提供特殊課程 了解孩童們的需求

為了讓孩童們順利上課,治療師們需觀察每位孩童的狀況,特別是多重障礙的小朋友,需要根據身體擺位來決定要用的座椅與輔具,來幫助他們坐好,進行上課,溝通表達則是使用溝通器、溝通圖卡,老師會根據課堂設計不同的圖卡,像是在畫畫的課程中,老師會準備不同顏色,以及不同的圖片,會根據孩童手比的方向或是眼神的注視來幫助他們選擇想要的畫筆及工具。此外,孩童們也有咀嚼上的困難,需要使用特殊的湯匙,讓孩童方便拿起,解決他們吃飯遇到的問題,最重要的則是座椅,因為肢體障礙的緣故,有些孩童們頭控與背肌力量不夠,需要選擇適合他們的特殊座椅,讓他們能夠固定身體並維持姿勢,學習上課、吃飯。

對於愛智的孩童與一般幼兒園孩童的不同,陳怜婷提及,一般的幼兒可以透過很多管道或是模仿別人來自己學習、成長,但愛智的孩童因為有發展遲緩、智能遲緩或多重障礙的狀況,在學習上是需要被引導的,像是走路會需要利用助行器、輔具、特殊輪椅來幫助他們。而在愛智的服務與教學中,最重要的是培養孩童們獨立照顧的能力,減輕家人的負擔,讓他們「自己也能在生活中活得更有品質。」藉由復健、遊戲等課程,訓練孩童走路、認知能力,以及使用特殊湯匙咀嚼能力等,學著表達自己想法,增加自立能力。

在課程的規劃設計上,多重障礙孩童是採用引導式教育的方式,將復健目標設計成小朋友喜歡的遊戲,透過課程引導孩子、激發願意去做的動力,採用小組上課的形式,也能讓他們彼此間形成同儕支持,自閉症的部分,陳怜婷則表示,是採用結構式的教學,透過時間程序表的製作,先預告孩童們今天的日程,讓他們提前知道今天會做哪些事情,做好預知和心理準備,達到情緒穩定,而口語表達不佳的孩童,也會使用溝通輔具,像是聲音、圖卡等,像是運用音樂的引導,讓孩童們放鬆上課緊張的心情,以及透過圖卡,使老師們可以透過孩童的眼神來判斷他們的需求。

每週融合活動 增加孩童們互動

愛智發展中心與板橋幼兒園和平分班有著長期的合作,迄今已十五年,愛智的孩童每週四早上會坐車前往板橋幼兒園,與和平分班的孩童一起上課,在學習活動中,當愛智孩童們可能因身體限制無法完成部分動作,和平分班的孩童就會協助他們,互相幫助成長。

陳怜婷表示,很感謝板橋幼兒園對於融合活動的支持,特別是孩童的教育,挑選出能力好的孩童來進行融合,讓孩童們產生榮譽心,透過教育讓孩童們了解愛智孩童的珍貴。在過程中,兩者是朋友的關係而不是幫助者的角色,服務的是所有的孩童,兩方的老師也都會互相幫助,共同教導孩童成長。

後續家長與板橋幼兒園老師給予的反饋,愛智發展中心李秋苓組長表示,發現有接觸過融合活動的孩子們,因為被教導過跟相處的經驗,所以在進入國小之後,不會像其他孩童可能因為不了解,而對身障孩童口出惡言,甚至是不平等的對待的情形產生。

照片

愛智與和平分班的聯合實體畫展。攝影/林慈葳

舉辦畫展起源  

今年二〇二一年是愛智第三次舉辦畫展,畫展的起因需回溯到二〇一九年,李秋苓組長與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執行長賴美智共同前往香港參加專為身障者舉辦的藝術研討會,活動中邀請很多各國的藝術家進行分享,李秋苓也從中得到了啟發與刺激,開始反思要如何透過愛智舊有的美勞課程來突破創新。正好遇到愛智成立二十週年,因此想到舉辦畫展,用畫畫來當作主軸,邀請社區居民、和平分班孩童們來共同看畫、參與體驗活動。第二場畫展則是隔年在咖啡廳舉行,老闆將公共空間給愛智展出畫作一個月,也邀請了很多社區孩童一起來玩畫畫,也收穫到很多民眾給予的正面回饋。

由於疫情因素,今年除了在板橋國民運動中心進行短期的實體畫展外,也有舉辦長期的線上畫展,嘗試用線上畫展,三個月換一次畫作的方式,來解決展示畫作所需的空間限制。今年的畫展主題是「融合有愛,童繪健康」,以健康為題,繪製健康蔬果、親子遊樂等相關畫作,擔任畫展策展人的李秋苓說,兩個月會換一個單元,在每個禮拜的美勞課中,老師會帶領孩童依照主題進行創作,而家長看見孩童們的創作,也會很驚嘆,愛智的孩童跟一般孩童一樣棒。

照片

老師協助孩童作畫過程。攝影/梁佳怡

教導畫作的過程 讓孩童用畫作表達想法

小恩是肌肉萎縮症的患者,但認知功能是正常的,由於身體四肢的受限加上沒有畫畫的相關經驗,一開始對於美勞課很排斥,不願意拿起材料進行創作,每次上課前老師都會詢問他要不要一起畫畫,他起初都拒絕,而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小恩開始主動拿起了畫筆,說要畫畫。在老師幫忙下完成了他的第一幅畫作,後續家長的分享後得知,小恩對於他的畫作十分珍惜,而透過畫作中也了解到孩子的個性以及孩子視角的世界。

到愛智工作七年的老師李盈諭分享到教學過程中遇到的事,表示由於自己很喜歡美術創作,一開始並不了解為何孩童會討厭,後來經過仔細思考後,她認為是因為沒有經驗以及使用的媒材陌生,因此為了讓孩童適應,想到運用孩童們生活中會接觸到的東西,像是康復車子圖片、羽毛、乾燥花、寶特瓶等,從生活上發掘創作,來減少孩童對於畫畫的排斥。

上課的過程中,也會搭配音樂帶領感官的方式,緩和孩童們的情緒,減少孩童們對未接觸過事物的恐懼感,李盈諭提到,會在乾燥花中加入精油,除了讓孩童伸手摸,也能聞聞味道,結合不同的媒材,讓他們體驗不同的東西,若孩童無法動手創作,老師也會用圖卡來讓孩童表達需求和選擇顏色,李盈諭說:「他們體驗的方式是不一樣」老師需要根據孩童當下的需求,花更多的時間來觀察他們的反應,並提供協助。

畫作為孩童帶來的影響,李盈諭提及,除了對顏色變化有興趣的孩子外,多數孩童知道要畫畫會排斥,因為之前在家裡和診所都是做復健,加上家長也會覺得孩童怎麼可能會,在家創作也會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導致孩童畫畫的經驗很少。在美勞課後,發現孩童們會對顏色變化有所反應,雖然可能講不出具體顏色,但卻會開始在意生活的變化,發現自己喜歡的顏色,家長和老師也能從畫中看出孩童的看法,發現孩童眼中的世界是那麼豐富,除此之外也能從畫作的線條中看出每個孩童個性,李盈諭表示,個性比較躁的孩子,通常畫出來的線條會很大、很粗跟很直,像小恩,因為力氣不夠,線條就會細細小小的,在畫毛毛蟲時,會看到很多小細節。

而在未來的融合畫展規劃中,李秋苓表示希望能邀請更多孩童們參加,因為目前只有挑幾位孩童進行融合,未來或許可以在母親節,在廣場中舉辦,邀請更多家長、孩童一起來玩美勞活動,讓家長身歷其中,透過實際接觸來看見自己孩子的創作,能有更加深刻的感動。


融合有愛,童繪健康畫展創作。製圖/梁佳怡

採訪側記

採訪過程中剛好遇到愛智的孩子們下課,鈴聲一響孩子們就衝出教室,其中有一個弟弟抱著我的大腿模樣可愛。他們笑容猶如天使,希望這個畫展能夠讓他們好好的用另一種方式展現自己,也希望大眾對他們有更多的理解與認識。

延伸閱讀

早期療育 看見孩童冰山底下的可能

音樂治療 替發展遲緩兒童做早期療育

音樂治療師邱雯琪 走進患者的世界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