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出自我 用故事展現同志生命歷程
【記者陳采妮、呂宗祐、王淯意/台北市報導】二〇一八年起,台灣同志運動發展協會推動一個計畫,將同志的故事集結成書與影片,展現於大眾面前,讓人們透過故事,更能體會同志的處境與生命歷程。林易增是一名原住民舞者,因為同志的身分,讓他在成長過程,經歷過同學、老師與家庭的不諒解與否定。而幸運地在舞蹈中,重新找回自信,更加認同自我。
《當王國逐漸天亮》同志們說出自己的故事
台灣同志運動發展協會,致力於推廣性別平權,透過多元的方式,展現出同志不同的樣貌。而在二〇一八年,呼應相關議題的同婚公投案,他們發現社會對於同志的認識非常不足。因此,推動一系列的計畫,將同志的故事透過書籍、廣播、影片等方式,讓同志可以勇敢地介紹自己,也使大眾更了解他們的背景與經歷。
「當王國逐漸天亮」書籍。 攝影/呂宗祐
這項計畫叫做「當王國逐漸天亮」,取名自白先勇的書籍「孽子」中的一段話。協會的理事長楊智群表示:「在一開始,我們開著一輛胖卡,在全台灣到處講述同志的故事。途中,我們發現台灣的人們面對這個議題,都稍有理解,但並不清楚。」而宣傳的過程中,他們也意識到大眾不會很抗拒。「當他們走到我們的攤位時,知道我們宣傳的是同志議題,會出現兩種人:一種是會坐下來跟我們聊天的;而一種是不接受的,但是也僅是默默離開,沒有像我們想的那樣會有衝突。」
楊智群講述著「當王國逐漸天亮」的計畫,並提及未來的方向與展望。 攝影/呂宗祐
除了開著胖卡宣傳,並出版書籍,協會也透過廣播節目,邀請同志們上節目,講述他們的故事。二〇一九年五月同婚法案通過後,廣播節目功成身退,於節目結束時共錄了一百八十集。而其中,擁有原住民身分的林易增,在二〇一八年上傳了一段舞蹈,並因此受到協會矚目,而受邀上了廣播節目,分享他的故事。
林易增透過生動的舞蹈,闡述自己的生命故事。 影片提供/林易增
不被接受的身分 舞出新的自我
來自台東排灣族的林易增,原住民語叫作思絳・拉薩那凡。他在台中出生、成長。林易增說:「當時我們家的環境因為在偏鄉,觀念相對保守,對於同志的議題都不了解。而我也是到最近,才鼓起勇氣跟我爸媽坦承,並在互相溝通下出櫃。」
國小的時候,林易增發現自己喜歡男生,於是他寫了情書跟他喜歡的對象告白。而滿滿的誠意,卻換得對方不屑一顧,將手中的字句真情,扔進了垃圾桶。老師得知後,便將情書撿起,在全班面前朗誦,引來同學對林易增的另眼相待。僅為小學生的林易增,當時對於這段經歷無法理解,那個畫面,留給他的只有震驚。而這段記憶,隨著他成長至今,依舊深深烙印在腦中。
林易增說,舞蹈中所接收到的認可與肯定,是他後來找到自信的根源。 攝影/呂宗祐
到了國中,接觸到了一個學弟與同班的女同學,在聊天後才知道,他們竟然也喜歡同性的人。直到那時,林易增才發現,原來他並不是那個唯一。在國中的成長過程中,林易增也慢慢了解同性戀的定義,但也認知到了當時的社會,並不接受他們。
在否定與懷疑中成長,林易增重新尋找自我,而舞蹈則是他從小便喜愛的興趣。在學習舞蹈的過程中,身旁的人都跟他說要勇敢做自己,要勇於展現自己。相比在學校、家庭中的種種否定與不認同,林易增感受到舞蹈給予他的正能量,支持著他不斷前進,並不斷追尋著內心渴望的自信與自我。漸漸地,舞蹈成為了他在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透過舞蹈的張力,林易增的故事打動了許多人。 影片提供/林易增
二〇一八年上傳的原住民族舞蹈影片,是林易增第一次在大眾面前,透過肢體語言展現他的生命故事。而他的舞姿受到注目,使他在鼓勵與回饋中建立了更多自信。他也在「當王國逐漸天亮」的計畫中,透過故事分享,鼓舞了更多人。累積了自信後,終於,他也勇於在保守的家人面前,講述自己的性傾向,並公開出櫃。
性平深根 將故事繼續說下去
歸根究柢,同志的議題在台灣推行一段時間,然而,大眾似乎對於同志依舊不了解。楊智群說:「當胖卡開到原住民部落時,大家對於同志則是避而不談。然而,在與居民私下個別討論後,發現其實部落裡並不是沒有同志,只是大家不去談論。」
另外,在推廣的過程中,楊智群將他們所出的書,推廣到偏鄉地區的學校與孩童中,希望透過寫實的真實故事,讓孩童對於同志更加認識,更能在性平教育的課程外,學習到更多不同的多元性別。
這項計畫在今年告一段落,而未來將會朝向與父母間的溝通作為討論角度。目前,楊智群與協會主任賴小派等人正積極規劃二〇二一年十月的亞洲同志運動會,期望透過運動的方式,讓同志體現更不一樣的自我價值。
採訪側記
同志的聲音,在歷經司法院大法官解釋、公投、增訂同婚施行法後,逐漸浮上檯面。然而,社會對於他們仍存在著刻板印象。過去社會的不諒解,並非在各種制度性保障建立後,就一併煙消雲散。這次採訪,讓我們認識同志族群的不同面向,也讓我們更加了解到性別平權,在現實社會中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