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準老師的教育觀點一】師培生看偏鄉教育

2020/04/06 18:03
3,355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照片

撰文/中教師培生 臧蘊涵

編輯/黃如意

照片

文科生理科魂X斜槓少女
蘊涵用親身經歷,跟你分享師培生眼中的偏鄉教育。
------
那間在山間盆地中的學校,我每晚夜宿在學校宿舍時,總是被嚇到失了眠,因為外頭總下著磅礡大雨,我害怕自己隨時會丟了性命……
在不同的環境、先天條件、家庭背景下,我們仍總是希望這群偏鄉的孩子能與都市的孩子無異,然而,即便兩者所使用的課本一樣、升學方法一致、硬體設備一致,其生活背景仍舊有很大的差異,學習的需求也不一致。什麼是這群孩子最需要的?
------

正文/
「偏遠學校」的定義究竟是如何呢?身為一個在高雄市中心土生土長的都市小孩,起初我對偏鄉的想像是:一間間木製的小木屋,下雨了,教室天花板甚至會滴滴答答的漏著水;簡陋的設備,沒有投影機、投影布幕、電腦、電視,但我想,有個黑板應該是基本的;在教室裡自由奔放亂竄的學生們,與他們講課講道理,便被莽撞的回話給嚇個正著……在偏鄉環境的教學,基於這些我所想像的先決條件下,是不可能與都市一致的吧!照著課本跟國家的升學制度走,這又是何等天方夜譚的妄想啊!我相信,從未到偏鄉體驗過教學環境的老師、學生、家長們,絕大部分跟我有著一樣先入為主的想法吧!
然而,偏鄉教育真有如我所想的這麼困難嗎?
我在大學四年中,還真到過如我所想的艱困環境中教學,那是一個在深山中,得沿著看起來根本不像是路的蜿蜒小徑走,才能到達的山間盆地。也到過明明是偏鄉學校,卻表面上看起來與都市學校無異,只是佔地比較小罷了。但無論是何者,我都感覺到,在偏鄉的學校很積極地想要營造出與都市無異的表面形象,盡可能地將城鄉差距縮小。
那間在山間盆地中的學校,我每晚夜宿在學校宿舍時,總是被嚇到失了眠,因為外頭總下著磅礡大雨,我害怕自己隨時會丟了性命,學校周圍四面環山,宿舍就在其中一面的山坡下,一間用紅磚搭建,以鐵皮當屋頂的小房子,當時我腦袋裡想的,無非就是當年小林村滅村跟嘉義殉職的女老師事件,這還是我人生第一次感覺到自己與死神的距離近在咫尺。雖然校園建地是如此危險的地方,但也至少還是個山間盆地,比起山坡上的小建築,已經是比較安全的了,而房屋的建構雖然仍免不了紅磚瓦舍,訊號不佳,也沒有網路,但針對可以採買的「設備」,其先進與完備是超出於我的想像的,投影機、電腦、電視機、桌遊、電影DVD、圖書、冷氣、洗衣機……只要是我們能想到的,這裡一定會有。至於另一間環境較與都市無異的小學,其設備更是超出於都市學校,圖書館中的資源非常豐富,各班都設有專屬的圖書櫃,電子設備除了一樣也不少之外,品質更是精良,看得出這裡的東西都沒有些經年摧殘的歲月痕跡,反倒是極新的。
在都市的人們一直將硬體設備往偏鄉送,認為環境改善,學習成果的差距就能大為縮減。偏鄉學校力求於讓自己跟都市學校無異,即便發展了校本特色課程,融入當地的文化特色,但仍然希望讓學生所能學習到的學科知識盡可能跟進都市,因為——升學制度仍然擺在那。這些偏鄉教學的經驗,我一次次的更新對於偏鄉的定義,依據教育部部務會報審議通過的《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草案》,其中有對於偏鄉有著相當廣泛的定義,讓偏鄉學校有著如同上述環境方面的巨大差異,但在實際深入偏鄉教學後,在我看來,這兩間學校都是一樣的——偏鄉的孩子需要我們。
這樣的需要,我認為並非指的是學科知識的傳播上,而是這群孩子需要我們照顧他們的生活。
我很驚訝,我授課的班級中,竟然會從學生的聊天內容裡聽到「補習班」這個詞,在偏鄉的孩子們如果經濟條件許可,是會去補習的,去上英文會話班的學生也有好幾個,他們的學習能力與對知識的好奇心與都市孩子無異,甚至可以說比都市孩子們更熱切的探求知識。做完寒假作業,閒著沒事做的男學生,在教室裡頭拿著顆籃球在搗亂,我說道:「不要在教室裡頭打籃球,同學們還在學習著。」幾番相勸,都只有張鬼臉回應著我,我發覺這招沒有用,便從班級圖書櫃裡拿出了一本紅樓夢,請他好好坐在位子上閱讀,這招竟十分有效,原先調皮搗蛋的學生忽然就安安靜靜地讀起了手中的書。就他們平時的課表安排、寒暑假作業的內容、同學間的談話,我發覺他們雖然沒有背負著與都市孩子一般的課業壓力,卻都被安排了與都市孩子一樣的學習內容、規劃,也就是——偏鄉孩子與都市孩子的課程選擇大部分是無異的。
然而,這是對於現在的他們,最必須優先學習的嗎?
拿到班級學生名單,就會發現班上大部分的人都有著特殊身分、需要多加關注的記號在名單上,偏鄉的孩子們很多都是隔代教養、新移民子女、單親。過了晚上九點,學校的籃球場上還有著人影,他說:「家裡沒有人,不想一個人待在家。」早上六點,尚未到上學時間,校門口便有了臺腳踏車停著,他說:「爸爸媽媽都在忙,所以總是自己一個人來上學。」放學後過了一段時間,操場上原先玩耍的孩子們都回家了,還有一個蜷縮著腿的身影坐在階梯上,他說:「反正家裡都沒人,這麼早回去好無聊……老師,你能不能陪我玩?」這群孩子的日常生活是相當孤寂的,學校之於他,是個「至少還有人陪在我身邊」的存在。他需要學習如何在上下學途中保障自己的安全;學習如何一個人看家;學習除了不想寫的作業之外要如何找到其他事來做;學習如何照顧好家裡的阿公阿嬤;學習如何調解有文化隔閡的父母吵架……除了學校的課程安排,他還有好多好多不知該如何是好的事,需要學著處理,這些,有人可以教他嗎?
即便在不同的環境、先天條件、家庭背景下,我們仍總是希望這群偏鄉的孩子能與都市的孩子無異,然而,即便兩者所使用的課本一樣、升學方法一致、硬體設備一致,其生活背景仍舊有很大的差異,學習的需求也不一致。用都市慣用的想法複製到偏鄉,進行物質資源上的提升與教學方法的革新,希望孩子能在學業表現上不落後都市孩子太多,但這樣的期待目標與課程選擇,真的是這群孩子當下最需要學習並達成的嗎?偏鄉孩子一定就得跟進都市孩子,力求學業表現上出眾嗎?我想,這些都是在教育界中耕耘的我們需要好好反思的點。
撰文/臧蘊涵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