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數學想想就學會

2007/04/11 05:00
4,203次瀏覽 ・ 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Dsc06031

【鄒家彥報導】週末的午後時光,天母的誠品書店正在進行一場親職講座。小小的桌子圍坐了許多爸爸媽媽,他們一邊看著在一旁跑跑跳跳的孩子,一邊拿著筆速記下每個教學重點,他們共同的問題是「孩子數學學不會怎麼辦?」

「財團法人人本教育基金會」與「誠品書店」長期合作推展了許多親職教育座談,這次則以「孩子數學學不會怎麼辦」為講題,邀請前森林小學主任江思妤,從教學經驗中分享如何教導與陪伴孩子學習數學。

江思妤說,孩子從幼稚園進入國小就讀,所面臨最大的困難就是要「乖乖坐著上課」,因此課堂中的教育方式以及教材方向是引起孩子學習興趣的重點。而需要邏輯思考的「數學」,比方「乘以」和「除以」,是他們第一個碰到的抽象語言,因此也往往成為孩子學習上的第一個困難,學習沒有興趣,數學就成為惡夢,也造成孩子的挫折。

若能學會數學的概念而不光是死背熟記解題方法,數學就能變得更「平易近人」。江思妤說,阿拉伯數字代表的是「符號」,若能了解「1+1」的概念而不是死記著「1+1=2」,這樣才算真正了解「加法」而不只是「背熟答案」。她也提到,若能適時使用「圖像學習」,以「五隻小魚被釣走一隻」的圖畫說明「5-1」的概念,減法會更有趣也更淺顯易懂。

座談中有家長問道「我的孩子現在三歲,我想讓他學習數學」,針對這種情況江思妤則說,年紀還小的孩子,家長可以幫助他們加強「數字」的概念以及對「數量」的感覺,比如當地上有五隻螞蟻時,適時告訴孩子「五隻螞蟻」的數量意義,讓他們能夠一眼就看出「五」的數值,這麼一來,數量感就能不知不覺提升。

年級越高,數學的學習與計算也會越來越複雜,但是必須讓孩子了解,「計算只是思緒的紀錄」,其中的計算過程不會只有一種。江思妤表示,若能經過同學之間互相討論和學習,歸納出更多元的理解與計算方式,這種經過學習者自己摸索和累積建構的「建構教學」才算成功,孩子也才能「學會」數學,而不是「背誦」數學。

「數學想想國」是人本教育基金會基於以上的教育原則,所開創屬於數學的「創造」、「討論」和「思辯」的課程。江思妤說,偏遠地區的學童較難享有這樣的資源,因此,他們推展出源於阿基米德所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舉起地球」的「支點計畫」。他們提供「數學想想」的教材給偏遠地區的學童,並計劃培育人員擔任「弱勢家庭數學教育」的「數學想想老師」,期望能夠將這套學習數學的方式和教材都帶給偏遠地區等孩子,讓他們也能快樂學習數學。

帶著三歲兒子來參加座談的吳媽媽說,她在家裡就會教孩子一些簡單的加減法,孩子不會排斥也很能接受數學這種簡單的邏輯觀念,希望未來的學校教育能夠讓孩子學習「活用」的數學而不是死記解題和公式。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