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建議食農教育推廣講解調整(經驗知識 vs 套裝知識)

2018/10/18 15:27
2,934次瀏覽 ・ 39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2018.10.18

很多教師希望有整理好的教材(套裝知識)方便大量講述,他們須意識到需要改變教學方法,或是有人能示範提醒,換成為經驗知識傳承,讓學生能把知識化為自己的經驗。

例一:認識當季蔬菜常用投影片、卡通、影片、繪本這些素材來學習,往往他們得到是套裝知識。若換成另一種方式,由學員自己拿一個蔬菜在手上,聞到香氣,體會到重量、大小,再吃吃看,體會在嘴裡化開的滋味、散到鼻腔的香氣,他們學到不僅有知識,更重要是經驗這些知識所帶來的更多感受力,更多腦神經元因此刺激而增長,同時開發知性腦和感性腦。

例二:老師常常從頭到尾準備很多,其實應放手讓學員們參與更多準備課程的過程,例如可以請學員們自己帶一種當季蔬菜來,年輕學員若「不知道那些是當季蔬菜?」可以自己上網查、問爸媽、阿公阿嬤或朋友,自己去找開始產生行動,當然一定會有人帶錯,沒關係,正好增加討論素材,老師們所要做的不再是知識傳遞,而是確認學習動機、態度、錯誤修正,以及有沒有把知識落實到日常行為,而堅忍的毅力也是從正面迎向這些生活許多小挫折而逐漸累積出來。

例三:許多家政媽媽示範做草仔粿,很熱心地從頭做到尾,學員們去做最後一個成形的動作,這樣學員們自身體會到經驗非常少。如果時間和場地許可,或許可以學員們去水圳或稻田旁的田埂採集雜草、趁機認識民俗植物、除草劑、生態田埂?如果只能在室內,也不須為了怕學員把糖加太多、粿會太軟而把材料比例配方好,讓學員自己倒自己加材料,做錯修正就好,也不用讓學員們戴塑膠手套,學員把手洗乾淨即可,盡可能讓學員更多自己動手做,環境有所限制,學員才會思考如何改善。今年舉辦「我愛竹北米三部曲」讓孩子自己揉粿,陪同媽媽很訝異孩子們揉得很有專業架式,她說:「太人做太多,限制孩子發展機會,大人要學會放手。」

例四:當農夫老師說明稗草,馬上請十幾個學員們下田找稗草,結果找回來竟全是莎草,「知道到做到」是有很大的距離,因此不能連續解說,需要解說一小段後停下來,用行為面檢視學習成果。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