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Bubble.Bubble」用泡泡拉近遠距親子關係

2018/08/24 20:00
3,434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記者許竹忻、蔣岑苹/臺北市報導】在二〇一七年獲得奇想設計大賽銀賞獎的「Bubble.Bubble」遠端親子互動泡泡機,藉由童年戳泡泡、吹泡泡的意象,拉近親子距離。當父母向手機麥克風吹氣時,小孩手邊的「Bubble.Bubble」便會吹出泡泡, 即使分隔兩地,親子互動也不會因距離而消失。設計師陳嘉偉不因此為滿足,認為產品還有改良的空間,尚未計畫量產上市。

照片

設計師陳嘉偉(右)與攝影師江亞庭 (左)。 攝影/蔣岑苹

「Bubble.Bubble」利用泡泡 縮短親子距離

「Bubble.Bubble」由就讀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的陳嘉偉所設計,同時,也在二〇一七年奇想設計大賽中抱得銀賞獎。現代父母常忙於工作,沒辦法花太多時間陪小孩玩耍,所以即使相隔兩地,只要身邊有手機,親子互動也能繼續維持。

照片

「Bubble.Bubble」遠端親子互動泡泡機。 攝影/蔣岑苹

「Bubble.Bubble」機身前設置了紅外線感射區,在偵測到小朋友與泡泡作互動後,便會發出音效。而在APP設計上,「Bubble.Bubble」透過記錄通話時間跟次數,來判斷親子互動的頻率,同時建立商城提供父母選購泡泡音效,若通話頻率高時,即免費贈送一款泡泡聲音,利用獎勵的方式來延長產品週期。

照片

泡泡機的App與其操作畫面。 照片提供/陳嘉偉

兒時常見畫面 卻因經濟發展而漸漸消失

陳嘉偉說:「吹泡泡是每個人心中曾經都有過的回憶,後來卻莫名其妙地消失了,但是這件事情應該被保留下來。」原本是兒時常見的畫面,卻因為經濟發展以及全球化的影響,父母必須到外縣市、國外去工作,造成親子互動的時間縮短。「假性單親」的比例提高,常常只有父母其中一方在家中陪伴小孩,全家外出玩耍的歡樂時光,也逐漸消失。

陳嘉偉表示設計來源來自一次在公園的觀察經驗,那時看到小朋友在玩泡泡,原本這樣的畫面在過去是很平常的,現在卻很少見,而這樣有趣的回憶他認為是應該被保留下來的。

他也提到那次在公園觀察到的另一個特別現象,有一位媽媽帶著兩位小孩到公園玩,但是卻沒有看到爸爸的身影,這樣的畫面好像少一個人,所以他開始思考,是不是因為現在的父母太過忙碌,沒辦法陪伴小孩,讓那些原本應該被保留下來的回憶消失無蹤。

遠距父母的狀況,陳嘉偉認為情況在未來只會越來越明顯、普遍。「Bubble.Bubble」的參賽影片拍攝者江亞庭則認為,「從一開始這個現象發生,到出現不同的親子互動設計甚至是現在的泡泡機,雖然科技可以改善問題,但親子間的互動最重要的解決辦法應該就是愛了。」

造型及技術問題 成為設計過程中小障礙

陳嘉偉以在公園看到的畫面以及兒時吹泡泡的回憶進行設計,但光是造型的部分就讓他傷透腦筋,該怎麼去配色、怎麼樣的造型才會吸引到小朋友,前前後後修改了不少次。而且,為了要製作出真正可以使用的模型,在技術方面也請教一些擁有相關經驗的朋友們,過程中讓他了解到,自己一個人是沒辦法完成這個作品的。

江亞庭在陳嘉偉完成設計後,曾與就讀國小一年級的小演員一同使用泡泡機。她表示,小演員除了一開始就對造型很感興趣外,看到泡泡從機器出來也非常開心,所以江亞庭認為在一項設計中,能跟使用者產生互動和回饋是最重要的。

照片

小演員使用Bubble.Bubble後很希望可以把泡泡機留下來。 照片提供/陳嘉偉

需要考慮的層面太多 暫無量產的想法

對「Bubble.Bubble」的未來想像,陳嘉偉表示若未來「Bubble.Bubble」上市後,可能會增加不同的泡泡形狀;江亞庭也提出建議,希望未來「Bubble.Bubble」可以提供小朋友連機互動的功能。但依目前情況來看,陳嘉偉表示泡泡機的功能能做到目前這個程度已經達到自己可以接受的狀況。至於量產,則有太多需要考慮的因素,雖然還有改良的空間,但不是目前自己可以做到的,要怎麼去評估量產之後的成本效益是需要花費很多時間跟心力的。

而指導教授鄭金典則表示,現在假性單親的父母為了要彌補親情上的疏離,對於孩童的呵護已大於過去家庭的行為,所以更可能去滿足小孩的需求,也更加重視與孩童的親子距離行為。雖然產品要能與市場接軌,還有一段距離需要去實踐與克服,但若把上述的現象套入在親子議題的產品上,那在未來是有可能成為一個有規模市場。

採訪側記

泡泡機這個產品致力於解決眼前臺灣的問題,覺得很神奇的是童年吹泡泡的回憶也可以扣合到設計,而泡泡也成為增溫家庭感情的媒介,還可以發出聲音,當時我們就覺得非常新奇,非常希望可以看見這些優秀的設計可以繼續發光發熱。

延伸閱讀

遠距家庭的教養新挑戰

告別假性單親,找回家的專屬溫度

遠距家庭要維持親子關係,三件事絕對不能遺漏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