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中文化不如在地化:病歷中文化之我見

2009/05/16 23:22
6,600次瀏覽 ・ 4次分享 ・ 1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照片

 圖片來源 http://www.de-han.org/pehoeji/exhibits/4.html

 內外科看護學 1917戴仁壽醫師 台語羅馬字 

病歷是否中文化爭議再起,醫師背景立法委員欲提案修改醫師法裡有關病歷記載條文,正反雙方各有立場,但為非是著點在師法中國改為中文化或保留英文書寫,兩極作法。

我個人認為問題的癥結點不外有三︰

第一,

病歷服務的對象

第二,專業人員的心態

第三,現實環境的羈絆

醫界長久以來堅持英文書寫理由,第一,與國際接軌;第二,醫學教育使然;第三,工作效率使然。尤其第一點和第二點一直是相互依存,被認為一旦拋棄會喪失競爭力的論述。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小弟有不同之見解。

首先,國際接軌乃抽象概念,台灣醫學教育雖然採英語教科書為主,中文為輔,畢竟英語非我母語,長久以來早形成所謂「共筆文化」,每節課有同學作比較紀錄講課重點,重點是這些筆記幾乎皆「以中文記載」也就是說,大多數醫學生在吸收醫學知識時候,還是期待母語,想當然爾,在母語中進行抽象思考才可能有更多創造想像空間;不過,裡頭關鍵詞彙,特別是醫學專有名詞,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狀況呢?主要是詞彙翻譯不均,加上醫學院老師,醫院醫護人員多使用英文醫學專有名詞,故在溝通方便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形成以中文為骨架,英文為招牌的建築。醫院裡大家多使用英文,如此也可以說明工作效率上,使用英文記載的需求,在學校或醫院甚至變成英文好的人比較吃香的畸型現象。

我並非否定英語教學的重要性,也不贊成全面中文化,我認為可以好好討論的是,英文教學的目的,或是英文教學這個現象背後的意義。釐清之後,再來決定。我個人淺見認為台灣醫學教育會走上英文教學這個現象背後的意義,戰後翻譯產業的薄弱,各種專業領域都是。很多人會說,日本人用日文教學,用日文記載病歷,為什麼我們不能全盤用中文教學,用中文記載病歷?反對的一方論述是,這樣無法與國際接軌,不夠國際化。很有趣的是,怎麼不會有人懷疑日本的醫學夠不夠強,夠不夠國際化。關鍵就在於翻譯產業的強弱,日本醫師可以及時得到最新的,用日文寫好的醫學新知,同樣的,他們的創意,想法也可以得到相對的翻譯,用英文呈現在世界醫學之中。台灣有這樣的環境嗎?

換句話說,與國際接軌在醫療這領域裡,代表的是資訊來回的即時性,醫生有一定的醫學英文程度,才能及時掌握資訊,也可以發表文章到國際上,這些功夫都是必須的,但是沒有必要展出來給病人看。所以我認為,如果沒有環境的話,採取英文教學還是有必要的,但是病歷不一定非要用英文寫不可。還有,醫院裡行之有年的台式英文專有詞彙,也沒有必要立即全盤廢除,改成用中文說,可以優先調整的應該是病歷書寫內容。

眾所周知,病歷服務的對象除了醫護人員工作之需,知悉病歷乃病人權利方面無爭議,行之有年英文病歷想當然而在這部分難以達到。我認為,與其病歷中文化,不如「在地化」,或說台灣化,本土化。

沒有人規定,書寫病歷能用一種既定的語言,如果你覺得用兩種語言書寫很奇怪。至少在台灣,醫學上課看英文,討論用中文,跟病人講話可能用閩南語或客語,難道大家不會覺得奇怪嗎?我認為,最好的方式是醫師可以詳實記載病情,病人也可以看懂才是要緊。

如何能用病人的語言書寫最好,在台灣往往不盡人意,而且常常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字,只好亂寫。從病歷記載語言一案,可以看見背後另一個大問題,母語書寫的普及性強烈不足,因為過去錯誤政策,這件事政府責無旁貸,應加速彌補。本來醫學詞彙就是因地域、文化、種族、習慣有很大差異。一樣是痛,每個民族有自己的形容詞彙,就像日文中沒有形容身體有酸的感覺(soreness)詞彙,只好借用某個痛來類比,可見它們種類繁多,不一定可以和英文一一類比

中文化不如在地化,醫療團體,病人團體,立法機關和主管機關應該坐下來好好思考,怎麼樣處理才能面面俱到。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小醫生 (未驗證) ・ 2009/07/06 13:25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小醫生 (未驗證) ・ 2009/07/06 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