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態度百物語】臺灣情緒教育推手—楊俐容 專訪

2016/11/07 19:12
8,202次瀏覽 ・ 704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4
檢舉

今天,給自己一個好消息
生活中情緒無所不在,有收到禮物的快樂感受,當然也會有下雨忘了帶傘、朋友爽約等不悅的情緒。但對楊俐容來說,情緒是自然發生的正常狀態,而情緒教育,並不是要教大家追求沒有負面情緒的人生,而是讓每個人接納情緒、了解背後原因,以及學習調節和表達情緒的方法。臺灣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楊俐容,堅定且踏實地在社區與學校中培育志工、服務學童,企盼從最基礎的親職教育與下一代的情緒管理開始,將世界推往更美好的方向。

照片

為孩子累積正面記憶,就是最好的禮物
「人天生容易遺忘快樂的事,而會牢牢記住那些傷害你的事物,這是一種生存的本能。」兒童青少年心理學專家,長期投入親職與情緒教育工作的楊俐容表示:「碰到挫折困境,大家多半著眼在如何處理負向情緒,卻忽略正向情緒記憶的重要性。一直在對抗負向情緒是很耗神的,但若平時有意識地儲存美好經驗,這些珍貴的情感就能在低潮時成為滋養的能量,讓我們更有力氣度過挫折。」

「美好的記憶未必要來自出國遊玩或物質享受」,楊俐容回憶起童年,母親會在落葉開始紛飛的秋日,撿拾地上的葉片,洗淨放進她的便當裡,引領她去感受大自然的變化,她說:「為孩子創造生命中值得記憶的片刻,就是送給孩子一輩子最好的禮物。」

捕捉情緒背後的原因,傾聽是重要的關鍵
面對孩子的情緒,父母們常常忽略了先「傾聽」再回應,因此錯失進一步了解孩子情緒背後原因的機會,無法協助孩子紓解情緒,幫助他面對問題。

「如果孩子從學校回來後生氣的說:他很氣老師,想要報復。你會怎麼做?」楊俐容問。若是立刻阻止他,責備他不要亂說,孩子的情緒就只停留在生氣的階段;若是改為詢問:「你看起來好生氣喔!」,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不需要武裝自己,父母就有機會進一步詢問:「老師做了什麼嗎?」,引導他釐清背後的原因,開啟一個解決的脈絡。多一些傾聽,讓情感支持到位,互相了解,就能維繫愛的連結。

芯福里情緒教育在2014年所做的調查發現,有很高比率的孩子不知如何處理情緒問題。楊俐容說:「當孩子的情緒始終無法獲得紓解,日積月累,一旦遇上較大的刺激或者孩子個性較為極端,就可能爆發成嚴重問題。除了學習情緒管理,孩子也需要建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才不會愈挫愈勇、愈勇愈挫,久了便感到無助。」

不過,楊俐容也提醒,來自於挫折的憤怒,需要釐清問題並去解決,只要深層的問題解決了,情緒也會跟著迎刃化解;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若是短暫的情緒,如:趕時間偏偏碰到一路紅燈等令人抓狂的小事,就要學會紓解或放下讓它過去。有些父母過於焦慮、過度關注,以為不應該讓孩子有任何負向情緒感受,反而流於溺愛退讓,結果造成孩子無法自制、容易失序,就矯枉過正了。

照片

用心關懷,推展一場寧靜的社會運動
談起近日在公車上目睹一位年輕媽媽,因幼兒哭泣不停而被趕下車的事件,楊俐容表示,每個人都可能有不為人知的難處,當下若能先關懷,多一層了解,也許這樣的事就能以更好的方式落幕。「這是一場寧靜的社會運動,」楊俐容說,「用心關懷」永遠是美好社會最重要的指標。危機意識固然要有,但也不必人人自危,以至於只顧著自掃門前雪;從自己熟悉的安全環境開始付出關懷,就能以靈魂感動靈魂,逐漸向外擴散,成為龐大的改變力量。

在學校與社區推廣親職與情緒教育雖然不容易,但對楊俐容來說,困難從來不會是挫折阻力,「願力無窮,能力有限」才是她最渴望突破的問題。即使是一年培育將近三千名志工、服務六萬多名學童,對她來說,距離「創造高EQ的美好社會」這個願景還有一段長路,她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在成長過程中免費接受情緒教育,讓情緒教育成為普及化的平民教育。

「一個人做不了多少事,一群人卻能創造出無限可能。」楊俐容笑說,投入公益最大的回報就是,總是遇見臺灣最美最好的人!雖然緩慢,但她與協會所有志工、教育界的好夥伴確實看到改變正在發生,她期許自己和協會堅定理想,成為將社會推向美好的寧靜力量。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