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失智症照顧的現場,我們常會聽到要提供「以人為本」的照顧,所以這次要來分享的就是源自英國的Person-Centered Care。
所謂的Person-Centered Care就是指將失智症患者視為一個正常人,尊重他,站在那個人的視點和立場去理解他的行為並提供適當的照顧。Person-Centered Care是1990年代初期,由已故的Tom Kitwood教授所提倡的。1980年代時的英國對於失智症照顧是以重視效率為主流,似乎跟過去/現在的台灣無異,在那個照顧追求效率的年代,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往往就容易被忽略、捨棄,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的相處變得非常制式化,當不必考慮到對方的感受而只是一昧地想把工作完成時,彼此的嫌隙便隨之而生,照顧工作絕對不能只是生理上的,更需要心理上的交流、理解才行。
Tom Kitwood教授指出應該修正那種以效率為優先的照顧模式,改為考慮患者的「個性」與「生命歷程」為焦點去提供適切照顧,對世界各國的照顧方式造成了許多影響。近來,Tom Kitwood教授的Person-Centered Care與發源自法國的Humanitude療法、來自美國的Validation療法齊名,並廣泛地運用在日本的照顧現場。
<失智症患者的心理需求>
Tom Kitwood教授以下圖的花來表示失智症患者的心理需求。
以尊重患者為一個正常人的「愛」為中心,「個人特點」「參與」「聯繫」「包容」「慰藉」則為構成要素並列於周圍。對於患有失智症的人,在許多情況下,很難按照自己的意願來滿足這些需求,通常需要周圍的人積極鼓勵及協助。
<為了理解失智症症狀的5個視點>
在Person-Centered Care之中,失智症患者的行動不只是因為腦部障礙所影響,因此我們必須考慮到下列的5個要素組合而成所產生的影響而去判斷他的行為。
腦的障礙(阿茲海默症、腦中風等)
健康狀態(視力‧聽力、併發症、藥物副作用等)
生活經歷(職業、興趣、生活區域等)
性格(性格傾向‧應對方式等)
社會心理學(人際關係等)
考慮上述的5點之後來應對失智症患者的行為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失智症患者突然發怒、把東西藏起來的時候,不是立即採取行動,而是先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行為?」,這也是產生照顧意識的一種。因為Person-Centered Care是對應於個人的照顧方法,因此必須對對方的狀態有深切的觀察與了解。以下則介紹如何觀察與紀錄失智症患者的狀態。
<失智症照顧的Mapping Method(映射法)>
為了能實踐Person-Centered Care,被活用於實際照顧現場的是失智症Mapping Method(映射法),通稱DCM(Dementia care mapping)。
1.每隔五分鐘觀察並記錄失智症患者的行動。
首先,連續6小時,每5分鐘觀察並記錄失智症患者的行動(觀察過程中,根據狀況一時中斷也沒關係),記錄以「A=說話」「B=什麼也不做」「K=走路」等23種字母表示所有行動。
重點在「捕捉到本人視點的行動」。例如過去工作是木匠的男性,對他而言「工作」這件事,就是藉由用力地敲打著牆壁而後得到滿足…有時候照顧者也能捕捉到未知的危險行為也說不定,那就必須記錄下來並特別注意。但有時候照顧者也會以為用力地敲打著牆壁是一種危險行為而制止患者,結果就造成雙方的不愉快,反而造成患者更加躁動,但是如果有先調查對方的工作經歷的話就會知道,那其實只是以患者本人視點的工作行為,就能根據患者的工作經歷等將之記錄為「V=類似工作的行為」。
2.將失智症患者好的狀態以及不好的狀態數字化
觀察到失智症患者的行動時,給予好的狀態以及不好的狀態各六階段的數字(-5>-3>-1+1>+3>+5)表示區分。
舉例好的狀態:可以表示自己的情感、開心、放鬆、幽默、有自尊心的(注意自己的儀容)、打算向別人做什麼事(人際交流)。舉例不好的狀態:發怒、感到不安‧恐懼、無聊、不愉快就輕易放棄、對事情不關心‧不感動、閉門不出、身體不適。
判斷這些狀態時,不是根據我們(外部)看到的印象,而是根據「患者以怎樣的心情在做這件事」進行評價。例如之前提到的木匠男性,從照顧者的角度來看他是在做危險行為,屬於不好的狀態,不過本人因為得到滿足,所以被歸類到「好的狀態」。
3.本人和照顧者的相關評價
在失智症照顧的現場,照服員怎樣與患者本人交往,也是記錄的對象。觀察照服員對患者之「提高患者價值的事情(PE:Positive Event)」和「貶低患者價值的行為(PD:Personal Detraction)」並記錄那個狀況。
舉例提高患者價值的事情(PE:Positive Event):友善的(叫名字、眼神交會)、聊天(引出興趣‧嗜好)、快樂的、合作‧協助、訴諸感覺的行為(觸摸、哼歌)、祝福。
舉例貶低患者價值的行為(PD:Personal Detraction):欺騙、當成小孩對待、貼標籤、無視、匆忙應付、要求快一點、棄之不顧、剝奪權利。
上述的情報以表格表示,只是稱呼為「地圖(Map)」,只要看了這張地圖,就能迅速抓到患者受到怎樣的照顧以及目前是怎樣的狀態。
<Person-Centered Care是理所當然的事>
照顧的目標難道只是清潔與安全嗎?講難聽一點就是難道只有把屎把尿嗎?特別是面對失智症患者,掌握每個人各不相同的健康狀態、性格、人生經歷、人際關係,然後根據個別性給予合適的照顧方式,理解對方的感受與想法、支持對方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更為重要不是嗎?這樣一來,照顧也就變成是一種「專業」了不是嗎?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