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坪林改種有機茶 護水庫顧健康

2014/12/21 11:00
3,551次瀏覽 ・ 7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記者傅韻芳、江育綺/新北市報導】坪林盛產茶葉,而坪林地區的北勢溪屬於翡翠水庫上游,也因此耕種的方式往往會影響水庫的水質。慈心基金會從二〇〇八年開始推動「喝茶護水庫」計劃,廣推坪林茶農改成有機耕種,因為一般「慣行農業」用化學肥料耕種,這些化學肥料隨著雨水進入河川流到水庫時,不僅破壞水質也影響大台北地區五六百萬飲用者的安全。

照片

陳陸合是第一批加入「喝茶護水庫」的有機茶農之一,上了慈心基金會的課,讓他更堅信走對路了

 

和茶農建立情感 說服有機耕種

慈心基金會在二OO八年確立「喝茶護水庫」計劃,然而要說服茶農改為有機耕種卻不是輕而易舉的事。長期使用除草劑、殺蟲劑造成土壤貧瘠、硬化、酸化,因此若是要從慣型農業改成有機耕種,初期正值「土地修復期」必定會沒有什麼收成。除此之外,沒有除草劑農民就必須花更多時間、人力在田裡用雙手將草摘除。

慈心基金會為了和農民建立情感,於是他們挨家挨戶拜訪農友,時常到農友家中聊天、到農友的田裡場勘、在坪林舉辦有機講座,告訴茶農種植有機的好處,也帶農友到一些經營有成的有機茶園參訪,透過成功者的經驗說服坪林茶農。

照片

第一批加入有機耕種的十位農友。(慈心基金會推廣組股長吳雪美提供)

 

成立淨源茶廠 避免交叉汙染

經過了半年,才終於有十位農民願意加入有機耕種,但農民為了留後路,所以只是將十分之一的農地改成有機茶園,對他們而言這是最「保險」的做法,因為即便有機耕種不成功,他們還有其他茶葉可以銷售出去。

然而坪林地區的農友,幾乎都是「自做自售」,也就是他們會在家中設置機器,烘培自己種植的茶葉在外銷出去。慈心基金會推廣組股長吳雪美說,當有機茶葉和慣行茶葉在同一個機器加工時,便會造成交叉汙染,「除非每一次都把機器洗得非常乾淨」。

基金會考量到這個問題後,覺得若發生交叉汙染,不僅可惜了有機耕種的茶葉,也難以對消費者交代,「因為那樣的有機茶葉就不是真正的有機了,它在加工的過程中受到其他茶葉化學成分的汙染」。因此他們設置有機專用製茶廠,負責採收農民種植的有機茶葉,並將茶葉帶回茶廠加工,再銷售出去。

照片

機器採收,會把嫩葉、老葉同時採起來,無法顧全製茶品質

 

提出手採代替機器採收 農民反彈

以往農民會用機器採收茶葉,因為那是最快速、方便的方式。吳雪美說:「用機器採收,就像幫男孩子理頭髮一樣,會把嫩葉、老葉同時採起來」,然而嫩葉和老葉需要發酵、尾凋的時間不同,但製茶時卻會同時處理所有的茶葉,「因此同時採收所有茶葉,便會造成品質不一的現象。」慈心基金會考量到品質不一茶不好喝就會賣不出去,因此希望農民改用手採。

照片

若改用手採茶,就必須花費相當多的人力

 

然而對於農民而言,著手於眼前最大的困難就是成本問題,因為改用手採,就必須僱用更多的人力,而採茶過程中,人力從這座山頭到另外座山也需要交通費用。農民開始反彈,甚至排斥,一度向基金會表明:「若是堅持改用手採,就要退出有機。」

吳雪美說,基金在考量到農民的難處後,決定幫忙農民找採茶工人、廣邀慈心基金會志工幫忙採茶、並且全額補助交通費用,農民才妥協改用手採。

坪林陡坡 開溝施肥

說服農民改種有機茶以後,之後的改善計劃更是困難重重。農民長久以來在土地上使用化學肥料,造成土壤硬化、酸化,吳雪美說:「當初到許多農地場勘時,很多的泥土是一捏就碎的。」

在專家的指導後,慈心基金會決定在農地進行大量的有機施肥,然而坪林多處屬於陡坡,使用有機肥料施肥後,只要一場大雨,肥料就會馬上流到山下,吳雪美說 :「即便是有機肥料,仍多少會汙染水質,違背了我們當初的理念。」

照片

在土壤之間挖一條又一條的洞,並把肥料撒在溝中,讓土壤可以有效吸收

 

於是慈心基金會聽從專家的建議,在坪林山區「開溝施肥」。也就是在土壤之間挖一條又一條的洞,並把肥料撒在溝中,讓有機肥料可以發揮作用,也降低流入河川的可能。

為了減少農民僱請工人「開溝施肥」,慈心基金會的成員充當志工上山協助。吳雪美說,許多志工在幫忙開溝後,「晚上吃飯手都在抖」,因為「把鋤頭放在土裡如百斤重,把鋤頭從土裡挖起來有如千斤重!」,因為這樣的體會,也讓基金會的成員更加體悟到農民的辛苦。

「颱風來了 我們還是要上山」

一步步說服農友加入有機,幫助農友轉型,包括幫忙找尋手採的人力、出資工錢、幫忙開溝施肥。然而吳雪美表示,要讓農友對基金會增加信任感,其實是需要花上許多時間的。

吳雪美回憶道,有一年茶葉快要收成的時後碰上梅姬颱風,雨下得很大,茶園排水溝變成小瀑布,大家都在家裡躲雨,「當時我們心想大雨來了,茶葉要怎麼辦?農民要怎麼辦?」於是基金會帶著一群人上山,幫農友看護茶園。

就在基金會一行人上山時,和基金會合作的茶農鄭李珠原本在家中看電視,聽見家裡外面有動靜,衝出門外驚見──竟然是基金會來探視。她大聲的對基金會喊著:「天啊!你們是不要命了嗎!現在是颱風天你們來幹嘛?」

照片

基金會帶著一群人上山,在雨中幫忙農民一同採茶

 

另一次,在收成前,雨連續下了很多天,「雨下太久,茶菁會熟透,不去採收的話,農民的心血等同於白費」,因此基金會又帶著一群人上山在雨中幫忙農民一同採茶。

吳雪美說,其實基金會就是希望透過彼此的互助,發展出和善的關係,他們希望「不是為了做茶而做茶,而是要讓有機農有動力走下去,讓他們對有機有信心,且讓農民知道我們是真的關心,所以會盡可能的給予幫助。」

有機農友上課後 堅信自己走對了

其中一位和慈心基金會合作的有機茶農陳陸合,他二OO六年退休回到坪林老家種茶,一開始他就選擇從事有機農業。

他的田地是向別人租來的,因為慣行農業的影響,土質並不好,陳陸合說:「一開始尤其是前三年收入當然是入不敷出啊!恢復土質成本很高,產量又少。」

二OO八年慈心基金會開始推動「喝茶護水庫」淨源茶時,陳陸合便和慈心基金會合作,種出的茶葉三分之二由慈心基金會收購。陳陸合說:「因為種有機茶需要認證,想說基金會的認證蠻嚴格的,也可以讓消費者知道茶葉的品質。」

除此之外,陳陸合也說,加入基金會讓他有更多管道可以學習有機的栽種方法,他會去上慈心會舉辦的企業營、廣論所研討班。而在研討班聽到的一翻 話,「種植有機茶葉,不只可以利益水源,也是利益茶園上的眾生、蟲鳴鳥獸,這是在累積公德。」讓陳陸合相信自己走對了路。

喝茶護水庫計劃,間接保育當地生態,尤其復育當地的保育類動物—翡翠樹蛙。陳陸合說:「有時候一個人在山上耕種覺得無聊,這些動物就成為我的好朋友。沒出門工作時,翡翠樹蛙還會跳到家中找我跟我對看咧!」

未來願景 改善台南曾文溪

吳雪美說,基金會現在也在把「喝茶護水庫」的計劃推動到其他縣市,推動農民從事有機耕種,可以保護更多的土地、保育更多的物種,而他們現在著手的就是台南的曾文水庫。

除此之外,基金會將來也會成立研究計劃,定期檢驗水庫的水質是否因為有機耕種而獲得改善,希望能夠提出真正的數據,增加說服力。

延伸閱讀

有機茶農 王有里的故事

野放栽種 茶香有古味—陳陸合農友

我們的島 護水之茶

飲水思源 喝茶護水庫

這口茶,不是為了得到,而是學會放下–淨源茶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