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室札記

2014/06/12 22:00
1,532次瀏覽 ・ 0次分享 ・ 1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水源專題

  各位聽眾大家好,今晚臺大意識電台「深夜寫稿不寂寞」節目,將為大家帶來的最後一首歌,是美國芝加哥首席流行藍調樂團 The Chi-Lites 的〈A Letter to Myself〉(1973)。

  從小在公館水源嘉禾新村長大的眷村第二代鄔紹輝說,這是他少年時期,家庭舞會永遠的第一首歌。他妹妹愛跳舞,總是辦舞會,而他一向負責擔任舞會 DJ、在舞廳一角放黑膠唱片。轉眼四十年過去了,嘉禾新村最快今年夏天就要拆除,居民們將搬離新店溪旁、永春街巷弄內的僻靜小眷村,由政府安置到中華路二段的公寓大廈。

  事實上這幾年來,公館水源週邊的生活樣貌,也早已和鄔紹輝童年時期大為不同了。

  各位聽眾,你想像過四十年前、一百年前、甚至兩千年前的公館水源長什麼樣子嗎?你曾經探索過今日的新店溪沿岸嗎?

  去年(2013),臺大人類學系陳伯楨老師在臉書 po 文:「臺大人類學系史上距離系館最近的發掘開工了!從遺址走到系館只要 30 秒!」學生臉友們紛紛驚呼「真的假的!」

  我們也不例外。考古試掘坑發掘後,伯楨師向我們「導讀」地層訴說的歷史,我們這才發現,原來,公館水源值得我們驚呼的秘密故事這麼多。

  期盼我們經歷多次走訪、爬文獻、無數不眠寫稿的夜晚,而終於完成的「水源初探」,也能夠引發你的驚呼「真的假的!」然後鼓動起你探索的欲望,親身走訪那些的故事場景。

(文/水源專題執行編輯 吳璠)

 

導生制度專題

  農經系的 H 是我的第一個受訪者,他聽過同學們抱怨「這學期只吃一次導生宴」、「我只吃了一次西堤」、「魯山人太難吃」,而他最想說的是:「三年來我都沒有吃過導生宴。」訪談結束後他問我的行程,我剛好要去參加導生宴。

  導生宴不是重點,H 說他和同學們好奇的是導生費的去向。H 跟我說,他在 NTU版發文被噓,和導師、系主任反應過後都沒有太積極的回應;之所以願意接受訪問,是認為意識報作為一個校園媒體,讓事情被報導出來是一個新管道。我想起意識報的創社學姐孫有蓉曾經提到,意識報作為一個學生刊物,是要提供一個交流、對話的平台。當初之所以會想探討導生制度,是因為看見、聽聞同學們的經驗,而我所學習的社會學告訴我,個人的煩惱與困擾經常關聯到集體的制度形成,我想,同學們所遇到的問題不應該只是在 NTU 版或自己的臉書(最新的管道還有「黑特台大」)發洩,應該使其成為一個公共的、可討論的議題。這是意識報的初衷,也是我寫作這個專題報導的原因。

  我期待,我們的報導可以讓不同的聲音被聽見。縱使導生制度僅是校園當中枝微末節、茶餘飯後的話題,但是去呈現問題的所在,是校園民主化的開始,也是公共領域的開端。

(文/導生制度專題執行編輯 李佳穎)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