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行健村 實踐有機夢想

嵌入:
文字-A A +A

【記者蕭祺軒、江昱賢/宜蘭縣報導】來到宜蘭縣三星鄉,這裡除了遠近馳名的三星蔥以外,還有一個在地人用心經營的行健有機夢想村,他們希望可以用他們對於有機的堅持,給自己以及顧客一個健康的保證,可以讓三星這塊土地更美好。
        
不要再聞到農藥 決心加入有機 

今年六十五歲的行健有機夢想村的創辦人張美,四十二年前從台中豐原遠嫁來宜蘭三星,從小人緣就很好,於是便有人建議她出來選村長,這一當,就當了二十年,一直到了二〇一〇
年才卸任。 

農民拿著行健米比著讚(照片為行健有機夢想村提供)

張美說,她很不喜歡聞到農藥的味道,經常因為村民不小心中毒跑急診室,所以她常常在想,到底有沒有辦法可以讓他們不要再噴農藥?後來得知,傳統噴農藥、放化肥的耕種方式並沒有讓村民賺到錢,平均一甲稻米扣掉農藥、肥料成本,才賺四、五萬元;相較之下用有機栽種出來的稻米產量雖然沒有傳統方式要來的多,但是在市場上面的價格比較好,對人體以及大自然的危害相對來說也沒有危害,因此在衡量了其中的利弊之後,張美便在心中決定,一定要帶領自己的村子,加入有機,於是在農委會各方面像是資金、設備等的幫助之下,在二〇〇九年成立了行健有機夢想村。

邀請農民加入 一切從零開始

在行健剛成立的時候,張美從水源地開始一戶一戶拜訪農民,希望他們可以轉型做有機,第一戶答應的就是七十七歲阿土伯,阿土伯從小便跟著父親耕種,那時他們還沒學會噴藥,後來政府教他們噴藥增加產量,現在又要重回不噴藥,旁人都覺得很驚奇,但被問到原因,阿土伯淡淡地說:「只是為了要做試驗」

原本以為好的開始會是成功的一半,但之後的邀請卻都不太順利,因為行健村原本就是個典型的台灣農村,在這裡居住的大部分是平均年齡六十五歲以上的農夫,很多人聽到張美的提議,覺得很不可思議,他們都覺得:不噴藥不用化學肥料,怎麼可能會有產量?也有農友原本要加入,後來因為家人反對而作罷,不過張美並不以此喪志,她說,勉強他們也沒有用,要讓他們真正看見希望再來加入。

開始做有機之後第一個要面臨的事實便是產量減少,原本噴藥的傳統栽種方式一期可以有一萬兩千斤的稻米產量,現在只有七千到九千斤,很多人最初感到很不習慣,好在有機米的收購價格比外面的通路要來的高,才讓農友們不至於虧本,同時,在加入有機後,土地沒有了化學的戕害,變得越來越好,收成一次比一次還要多。在看到了有機的成果之後,很多農友也開始加入,如今,行健有機夢想村已經從最初的十一位農友,九公頃的農地,到了現在的二十六位農友,三十二公頃的耕作地。

有產量沒銷量 有機行銷困境

稻米好不容易收成之後,這群老農夫突然發現:米,要賣給誰?大家急忙打電話給自己所有的親朋好友,但銷量還是遠遠不及於產量,在經過眾人討論之後,他們找到了當時的宜蘭縣長林聰賢,縣長在聽了之後決定幫助他們,除了找企業認領當年三分之一的有機米之外,還補助他們有機栽種課程的講師費;同時有農友找到「直接跟農夫買」作家團長「買買氏」,「買買氏」在網路貼文宣傳團購挺老農,在客戶「甲好道相報」的情況下,他們才平安度過了第一年。

第一關過了,第二關馬上接踵而至,二〇一一年發生了通路商違約,讓當期收成陷入無人購買的窘境,但在網友的爭相走告之下,這批稻米才在短時間內賣出,讓差點被這次危機壓垮的行健村度過了這次的危機。

堅持夢想 克服萬難向前行

張美說,農村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甚麼資本,沒有甚麼額外的錢可以購買加工設備或是租借廠房,讓他們在後續的稻米處理過程相當費時以及麻煩,雖然政府有補助,但還是有很大的一塊缺口需要被補足。

如今行健村眼前還有許多難題急需克服,但張美絲毫不在意,她說:如果有機是這麼簡單的一件事情,那大概全部的人都會來做,況且投入有機,是她一生中覺得最好,也是最值得的事情,雖然現在進行得很慢,但是她會一直堅持且不斷的走下去。

延伸閱讀

行健有機夢想村官網

行健有機夢想村臉書

直接跟農夫買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2

加入時間: 2007.04.03

輔大生命力新聞

加入時間: 2007.04.03
4,188則報導
2,293則影音
713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3:11

「小星與空空鳥」 提升幼兒身體自主意識

2024-06-24
瀏覽:
1,884
推:
0
回應:
0
2:37

田曉雯克服身障打桌球 打進帕運奪牌

2024-06-21
瀏覽:
4,228
推:
0
回應:
0
3:16

泡泡龍畫家 徐若鈞以繪畫超越病痛

2024-06-19
瀏覽:
4,091
推:
7
回應:
0
2:21

AI生成圖像 幫長者回溯生命故事

2024-06-17
瀏覽:
3,910
推:
6
回應:
0
2:29

王富美浪浪家園 給受虐傷貓狗一個家

2024-06-16
瀏覽:
3,766
推:
0
回應:
0
1:41

吳長綱創建AI影像辨識app 成為視障者的雙眼

2024-06-14
瀏覽:
5,737
推:
8
回應:
0
1:33

現流冊店 台灣文學與獨立音樂的巧妙交集

2024-06-12
瀏覽:
4,587
推:
0
回應:
0
2:58

從她到他 阿塔男孩Deven走出跨性別之路

2024-06-07
瀏覽:
3,878
推:
0
回應:
0
2:11

林芝創造林下經濟 瑪吉姆姆的藥草之路

2024-06-03
瀏覽:
4,972
推:
1
回應:
0
3:17

美人魚兒歌 啟發兒童尊重多元性別

2024-05-31
瀏覽:
4,151
推:
0
回應:
0

宜蘭行健村 實踐有機夢想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8,983篇報導,共12,907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8,983篇報導

12,907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