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對米特別有興趣?
我爸爸以前健康檢查三酸甘油脂過高,不痛不癢也沒去注意,95年8月21日第二次胰臟炎,在病危通知下轉入長庚紀念醫院治療4個多月,治療期間無法進食身上一堆管線、袋子、氧氣罩和好幾台機器,真的是非常辛苦,感恩醫護人員與看護悉心照護,順利出院回家調養。
雖然醫師與營養師建議爸爸需要喝人工營養乳補充營養,但是不論哪一種牌子每次喝每次吐,又喝不慣時下流行的精力湯,很幸運住院期間有一位病友太太提醒我,復健要從認識消化系統及基本食材下功夫,熱心幫我買「菜市場吃出免疫力」「菜市場吃出免疫力」兩書,於是我從煮飯、打蛋、逛傳統菜市場、觀察大便從新學起,早起煮早餐,用自然食材調養身體。
同時間看到新谷弘實醫師寫的「不生病的生活」一書,他鼓勵大家多用嘴咀嚼完整富含生命力的食物,與其愛護、憐恤的保護胃腸,不如讓它們積極強健起來,治癒率反而較高!!更改飲食習慣後,不僅幫我爸調養身體,連我數十年看遍中西醫的異位性皮膚炎都逐漸改善,讓我親身體驗「藥補不如食補」。
逛傳統菜市場是爸媽的樂趣,所以無法三餐都用有機食材,因為飯吃最多,盡量多吃有機米,雖然煮早餐比較費工,然而在家用五官同時享受新鮮美味的菜餚,實在比起吞藥丸大大地有滋味。我身為皮膚病患亦是陪病家屬者近五個月在長庚醫院上社會大學,深刻體會生病的苦痛,很感恩有愛心的農夫栽種健康又安全食材,讓我跳脫「逛醫院」的輪迴,救命功勞實等同醫生,希望能盡己之能多推廣農業,讓更多人吃健康。
96年底到台東池上本想參觀杜園,當時悟饕火車便當小姐很熱心說要載我去,等待紅路燈時恰巧停在建興米廠的門口(當時是家裡吃最多大地有機米),梁老闆剛好有空,載我四處參觀碾米廠、生態池、稻田、與產銷班長閒聊,就這樣與「米」結下緣份。97年初看到崑濱伯為農業站台,受到他「無米樂」獨特人格的感動,於是到台南後壁鄉參加有機稻體驗活動。
在後壁看到那些老農夫對土地的關懷,以及推動者如張美雪小姐、卓文慶先生的熱忱與用心讓我很感動,本想申請 keep walking 計畫邀請專家學者重新撰寫「米食教材」,因為計劃沒過,只好「撩落去」自己試著寫,用點圖片文字聊表對農夫的感謝與尊敬。
時代在改變,讓我們與世界接軌,卻疏離自己的土地與文化,希望大家「多吃米」愈嚼愈有滋味,深入你/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