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插秧

2008/10/20 09:57
10,165次瀏覽 ・ 5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970803

 插秧台語稱為「播田」,指播種,播下種子的意思。台灣南部插秧時間,一期稻通常在立春前完成,二期稻通常在秋分前完成。  

稻田作業以插秧(閩南話稱「播田」)最耗費人力,莊稼人多採「相放並做」,即幾戶人家用換工的方式互相支援,一次三、四人同時插秧,在一、兩天內完成,正因如此,大家多不計較,會把工作做到某個段落才休息或回家,和現代商業計時付費,時間到走人的工作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照片

圖片來源 張秋台校長(用渲染山景和雲的方式,呈現苗栗一期稻插秧春天濕潤的感受) http://www.hakka.gov.tw/public/Data/611513242453.jpg

照片

為了配合插秧機械化,秧苗無論是自育或購自育苗中心,都是統一規格的片狀,插秧前先把一捲一捲像綠色地毯的秧苗放在田邊,棕灰色的部份是秧苗盤結在一起的根。

 

照片

向農村婦女致敬,她們協助插秧前的準備工作,甚至大肚子即將臨盆,仍要負重將秧苗挑到田邊,再趕回家煮點心。插秧是耗體力的工作,一天要吃五頓,豐盛的三餐之外加兩次點心,農家吃飯時是插秧師傅先吃,其他人再吃。

農村婦女將捲起來的秧苗攤開來,用手剝成約一隻手大小,放在許多的盆子(秧船)下田後跟隨在插秧者身旁,便於供應秧苗取用。   

註:古早多半使用能漂浮在水上的細竹或木頭作成秧船。    

 

照片

進行插秧活動前,崑濱伯依照慣例在稻田一角帶領入穀人進行敬神儀式,祈禱上天保佑稻作生長期間風調雨順,讓大家辛苦種植的稻田能夠豐收。插秧日又叫做「起工」,是水稻的生日,也是農家最期待的日子。

陳文郁先生年輕時就讀台南新豐專修農業學校,學校每年春天插秧前,都會在稻田旁請附近神社的神官來主持「田植祭」,祈求上蒼保佑五穀豐收,阿郁第一次參加這類祭典時,除了覺得新奇,心裡還有一個疑問:「插秧就插秧,幹嘛要這麼麻煩?」後來他慢慢了解,這是為了讓學生學習敬天謝地,常存感恩的心。(摘自田裡的魔法師-西瓜大王陳文郁、小天下出版) 雖然課本教了許多類似的道理,然而透過身體的行動參與儀式,將這些口頭的道理實際內化成自我內心的感動,是這些文化儀式很重要的精神。 

 




照片

 

下田插秧時,雙腳分立,左手拿一片秧苗,用右手拇指分出5支左右的稻子。如果一次種太多支秧苗,因太過密集不通風,長大後容易生病長蟲。 

 

照片

 

要把秧苗插的整齊不容易,古早桃園、苗栗的插秧師傅,右手拇指戴一個工具(蒔田管、播田管仔、植田管;Finger tube),可俐落預截取秧苗,在秧苗插入泥中時保護拇指。早期為竹製品,後期演進為銅皮或鐵皮製品。其優點為保護拇指,並能使秧苗更深入土中。 

 

照片

 機械插秧行距固定,「行」多是南北向,可以調整的株距從一般的5寸到最大的8寸,愈大通風較佳。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