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林乃君老師協助微生物菌水檢測

2013/03/04 15:12
3,235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照片

2013.3.5

2013.9.19 增修

 

老實說,我是學理派的,總覺得要讓學理派上用場得再花一些時間。我很想幫妳們解決問題,可是現在有點力不從心的感覺。因為今年上半年對我來說很重要 (我要提升等,這是我唯一的一次機會),得多花一點時間在準備上面。如果妳們願意的話,能否等我半年的時間,我真的很希望能幫妳們做一次全程菌相變化的調查,且針對能夠分解稻稈這件事做較多的探討,來找到你們在製備時比較可以成功的方法。我的能力跟時間有限,實驗室目前也沒有多餘的人手可以來幫我,倘若你們可以等我比較有空一點,我真的真的很願意幫忙。謝謝妳們讓我有這個機會參與台灣的農業,也讓我有機會把所學實用。~台大林乃君老師

 

2/3 台大辦泰國米之神研討會,鄭誠漢老師提議辦出不一樣的特色,想把大家做的微生物菌水做檢測,然老師們在升等與評鑑壓力下,有誰能幫忙呢?到台大繞幾個單位不太適合,回來查詢農業化學系網頁,看到幾位微生物與生物技術相關的老師,直覺林乃君老師的笑容最真誠可愛,打電話給她,實在太幸運,她很熱心答應幫忙,不僅1/2、1/28檢測兩批,2/3也到研討會上提出建議,學術界的老師願意解決小百姓問題,而且還是她忙著衝刺升等(台大有8年條款)的重要關頭,我真的很感激她與學生團隊的協助,衷心祝福她升等順利。

 

首先,我們從邱錦和老師拿到微生物菌水(2012/12/14中嶺池微生物水 250CC、12/16中嶺池微生物水200CC共450CC),分在不同環境下複製

 

  如貞 磯小屋 魏敏智 鄭誠漢老師
糙米飯 無農藥無肥料栽種 賴青松有機糙米飯 賴青松有機糙米飯 沒有加
新莊生態池水 考種館過濾水 雨水+過濾過的自來水,然後煮開放隔夜再用 考種館過濾水
米糠 第7天加入宜蘭簡桂賢有機米糠 第8天加入宜蘭簡桂賢有機米糠 沒有加 貢寮水梯田有機米糠
地點 陽台 磯小屋志工休息室 溫暖房間 考種館作業室
攪拌次數 一天一次 一天一次 一天三次 一天一次(有時兩三天一次)
容器 白色透光塑膠桶 藍色不透光塑膠桶 汽油桶 玻璃瓶
紀錄 微生物第一桶 微生物第二桶 微生物第四桶 微生物第三桶

2013/1/2 委託檢驗醱酵菌土及菌液報告

檢驗方法:稀釋平板法

菌土及菌液分別稀釋至10000倍後,取100mL 塗布於 plate count agar 及Potato dextrose agar 上,於室溫下培養四天,每天觀察並記錄。

檢驗結果:

1.      除了乾式醱酵基質中可以測得許多絲狀真菌之外,其他的樣品均以酵母菌及細菌為主,推測可能是因為液態培養的條件氧氣較為不足,故好氧的真菌較難生長

2.      乾式醱酵基質中每克所含的微生物菌數較液態醱酵菌液每 mL中所含的菌數為多。

3.      邱錦和老師的菌液,經不同人複製放大後,除了鄭誠漢老師的樣品之外,其餘的樣品中所分離到的菌種相似 (從酵母菌的菌落型態得知)。此外,鄭誠漢老師的樣品菌數也較其它樣品來得少。

4.      除了一、七和十號樣品之外,其餘的樣品於PCA 平板培養基上,在培養到第二至三天後,可以看到有許多及小的透明菌落,數目之多無法計數。

 

表一、各樣品中微生物之數量

檢體編號

檢體名稱

菌種

數目

製作日期

1

乾式醱酵基質1 (蘭陽平原未破壞土地)

真菌 (絲狀)

3.35x107cfu/g

2012/12/24

酵母菌

1.64x107cfu/g

細菌

4.47x107cfu/g

2

雙連埤微生菌

真菌 (絲狀)

2x105cfu/mL

2012/10/25

酵母菌

3.5x105cfu/mL

細菌

8.1x105cfu/mL+TNTC*

3

複製菌液

(邱錦和老師)2

真菌 (絲狀)

1x105cfu/mL

2012/12 (2013/1/1採樣)

酵母菌

2x105cfu/mL

細菌

1.5x105cfu/mL+TNTC

4

複製菌液

(林如貞)

真菌 (絲狀)

none

2012/12 (2013/1/1採樣)

酵母菌

4.9x105cfu/mL

細菌

TNTC

5

複製菌液

(磯小屋)

真菌 (絲狀)

none

2012/12 (2013/1/2採樣)

酵母菌

7.9x105cfu/mL

細菌

TNTC

6

複製菌液

(鄭誠漢老師)

真菌 (絲狀)

none

2012/12 (2013/1/2採樣)

酵母菌

9.2x104cfu/mL

細菌

TNTC

7

鳳梨酵素

(林如貞)

真菌 (絲狀)

none

2012/8 (2013/1/1採樣)

酵母菌

3x105cfu/mL

細菌

2.5x104cfu/mL

8

中嶺山菌土(原始土壤先經乾式,再經濕式醱酵。培養第三代)

真菌 (絲狀)

none

 

酵母菌

1.3x105cfu/mL

細菌

1.8x106cfu/mL+TNTC

9

雙連埤菌土

真菌 (絲狀)

none

2012/11/25

酵母菌

2x105cfu/mL

細菌

7.8x105cfu/mL+TNTC

10

烘爐地菌土

(第三代)

真菌 (絲狀)

1.5x103cfu/mL

2012/11/22

酵母菌

2x104cfu/mL

細菌

2x106cfu/mL

1深溝進水場保護區原始土壤5kg,與糖蜜5kg、米糠 5kg、粗糠 5kg、竹葉五把及水5kg 混合後,放置於森林大樹底下

22013/1/1採樣,中間添加過兩次黑糖,顏色較深。

*第三天開始,在PCA plate 上會有許多很小、透明的菌落。由於多到無法計數 (稀釋倍數不夠多),所以以TNTC (too numerous to count) 記錄之。

 

2013/1/28 委託檢驗醱酵菌土及菌液報告

目的:補做魏敏智及劉建甫先生的樣品,並以之前做過樣品作為對照,探討保存於 4°C 下對微生物相的影響。樣品於 2013.01.01或2013.01.02 採集完後,即放於冰箱中保存。

樣品觀察:魏敏智先生的樣品在香味及色澤上與邱錦和老師的相似。如貞的與磯小屋的相似。鄭先生的樣品在顏色上與劉建甫先生的相似,不過味道較酸。

檢驗方法:稀釋平板法

菌土及菌液分別稀釋至10000倍後,取100mL 塗布於 plate count agar 及Potato dextrose agar (含有 Rose Bengal 及 Streptomycin)上,於室溫下培養三天,每天觀察並記錄。

檢驗結果:

1.上次邱老師的樣品中尚有絲狀真菌,但這次所有樣品中均無該類微生物存在。所有樣品 (#1~#6) 均以酵母菌及細菌為主。菌數與上次檢驗結果差異不大,但明顯地,菌相種類變少。

2.邱錦和老師的菌液中,可以測到許多菌落如水滴狀的枯草桿菌(Bacillus sp.)。其它樣品中,僅台大的菌液中可測到該菌種,但數量相對來說少很多。

3.除了魏敏智先生的樣品之外,其餘的樣品於PCA 平板培養基上,在培養到第二至三天後,可以看到有許多及小的透明菌落,數目之多無法計數。

4.雖然都有酵母菌,但種類上也有差異。磯小屋的全部都是亮面的菌落,鄭誠漢先生的都是皺皺表面的菌落,其他人的則是兩種菌落都有。而 EM 菌中的則是平鋪型、不光滑的菌落。

5.EM 菌液中的菌數稍微偏少。

表一、各樣品中微生物之數量

檢體編號

檢體名稱

菌種

數目

製作日期

1

複製菌液

(邱錦和老師)

真菌 (絲狀)

None

2012/12 (2013/1/1採樣)

酵母菌

1.9x105cfu/mL

細菌

1.45x106cfu/mL1+TNTC2

2

複製菌液

(林如貞)

真菌 (絲狀)

None

2012/12 (2013/1/1採樣)

酵母菌

1.58x105cfu/mL

細菌

TNTC

3

複製菌液

(磯小屋)

真菌 (絲狀)

None

2012/12 (2013/1/2採樣)

酵母菌

1.88x106 cfu/mL

細菌

1.0 x104cfu/mL1 +TNTC

4

複製菌液

(鄭誠漢)

真菌 (絲狀)

None

2012/12 (2013/1/2採樣)

酵母菌

9.95 x105cfu/mL

細菌

TNTC

5

複製菌液

(魏敏智)

真菌 (絲狀)

None

 

酵母菌

5.38 x106cfu/mL

細菌

3.89 x107cfu/mL

6

複製菌液

(劉建甫)

真菌 (絲狀)

None

 

酵母菌

2.75 x106cfu/mL

細菌

TNTC

7

EM 菌

真菌 (絲狀)

None

 

酵母菌

1.1 x103cfu/mL

細菌

3.45 x106cfu/mL

1 像水滴狀菌落 (為 Bacillus sp.)

2第三天開始,在PCA plate 上會有許多很小、透明的菌落。由於多到無法計數 (稀釋倍數不夠多),所以以TNTC (too numerous to count) 記錄之。

 

林乃君老師說

1. 第一次做這樣的實驗,加上實驗室資源的關係,僅能進行好氧及兼性厭氧菌的檢驗,看起來,至少不同的人複製出來的菌液是差不多的,這是值得開心的事,因為這意味著如果將來邱老師用此菌液去處理水稻可以成功的話,妳們應該也有較大的機率可以成功 (只要繼續複製下去菌相不變就可以了)。

2.第二次檢驗出來的結果其實菌數雖然差不多,但菌相上卻有些許變化。這也造成你們六個人做出的菌水氣味上不太一樣。以後有機會再找出微生物菌較佳使用時機。

3.建議在培養微生物菌水時就把一小把稻稈切段,包起來掛在裏頭,一開始嘗試培養適合分解稻稈的微生物菌和觀測其分解能力,戴查老師不鼓勵將微生物菌單支分離,他認為是彼此效力,好壞不是由人來判斷,而是由植物的需求,這兒也看到林乃君老師寬容大度,能接受民間不同的論點。

 

這次邀請很多朋友一起做微生物菌,從原來小小的一瓶,複製分散到好多地方,讓我想起「生命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農業和生態都是如此。

2013.9.19 後記

我真是太高興了

收到農化系林乃君老師升等成功的好消息

因為年初2月磯小屋辦KKF研討會時

我詢問台大有哪位老師能幫忙作微生物檢測

大部分的人告訴我

"別想太多

台大老師忙著做國外期刊發表與評鑑升等

不太有人會做這種事"

而林乃君老師真的突破台大傳統迷思

而且今年還是她升等最重要的關卡年

能碰到林乃君老師

真的好像我自己和磯小屋中大獎

實在很感恩,很幸運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