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越觀音鼻-南田起行阿朗壹《三》
行走阿朗壹古道
爬越觀音鼻
-
屏南社大〝半島之美〞導覽解說社團
-
2009.4.7南田起行阿朗壹《一》
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34057
-
2009.4.7東海路20號-南田起行阿朗壹《二》
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34087
-
2008.8.20阿朗壹古道--瑯喬卑南道訪程一
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23913
-
台灣國家公園〈歷史的道路-琅嶠-卑南道 〉
撰文:顏士傑、林瓊瑤
舊稱「阿朗壹古道」的琅嶠-卑南道,位於恆春半島東北隅、台東縣最南端,依山臨海,沿太平洋海岸而行,路線是由恆春經滿州至太平洋海岸,沿海岸經八瑤灣、牡丹灣北上至達仁鄉後直達卑南,全程約203公里。因台灣環島公路網(台26線省道安朔-旭海段)在此中斷未修通,且離最近都會區屏東市及台東市交通均在80公里以上,是台灣平地陸路交通最不發達最偏遠的地區之一,沿途人煙罕見,景觀自然原始,有「海角天涯」之稱。至21世紀初,安朔至旭海以及港仔至佳樂水這段,仍是台灣環島公路的唯一缺口。2006年公路局推動「台26線安朔至港口段公路整體改善計畫」,著手開闢南田段的公路,引起登山界和環保團體的危機意識,也使得沉寂許久的「阿朗壹古道」成為新聞的焦點。
古道歷史沿革:
遠在十六世紀外來民族尚未進入臺灣之前,臺灣南部中央山脈的東西兩側,即有魯凱族、排灣族、卑南族及阿美族活動其間,這條古道自古即為先民來往台灣西南平原、恆春半島與後山(泛指今台東、花蓮兩縣)地區重要陸路交通要道。(文獻記載荷蘭人據台時期即有通行記錄..)。初為原住民族部落間打獵、商貿、婚嫁、聯盟、遷徒、移民..之濱海小徑,1874年日軍侵台牡丹社事件後,清廷始積極開拓治理,1877年起至1885年中法戰爭前夕,一度成為清廷駐台官吏、軍隊及多數漢族(閩、客籍)墾民前往後山唯一且最重要官道。琅嶠卑南古道是清末所闢聯絡台灣東西部交通最早貫通官道(1877~)之一。可惜在中法戰爭後,台灣政軍中心從台南北移台北城,加上路程較近及行旅較安全的三條崙古道(今稱浸水營古道,起至屏東枋寮至台東大武)開通後,逐漸荒廢棄置。
二次大戰末期,日軍為防美軍跳島戰術從牡丹灣(旭海村)登陸,自行炸毀附近部分古道路基,目前僅剩旭海漁港經牡丹鼻、觀音鼻至台東縣界塔瓦溪約4公里海岸,因過去長期軍管影響而仍保留部分古道殘基及較原始風貌。(註:阿?壹為台東縣安朔村舊稱,阿?壹古道為琅嶠卑南古道恆春半島至安朔村段泛稱)
古道人文風貌:
旭海、觀音鼻內陸山區曾發現有石板屋遺址數處,又旭海村附近也有一處年代達1000年的「旭海遺址」(南仁山金屬文化層),證明此地人居歷史久遠;加上在歷史上已知有排灣族、阿美族、卑南族知本群、馬卡道平埔族、清代以來陸續來台移墾的閩客藉漢人等,經此遷移或在古道沿途周遭定居,這些族群及社群間層曾發生過衝突、結盟、融合、商貿、租墾..等互動關係,除可從歷史文獻及健在耆老口述分享知悉外,尚可從可見的傳統建築、祭祀風俗、生活風貌、及產業活動觀察加以了解。
以旭海村為例,旭海村有兩部落,靠牡丹灣海岸的「漁港村落」居民,以擅長捕魚之阿美族為主,而位均居河口平原內陸的「溫泉村落」居民,則為清末著名琅嶠十八社大頭目潘文杰的兒子潘阿別,帶領斯卡羅族來此拓墾而成(註:斯卡羅族原為牡丹社事件後,本來在恆春半島活躍的排灣族社群被清廷的圍堵政策,圍堵在四重溪之北的山村地帶,也因此給古道所經滿洲?(旭海村舊屬滿州?)河谷及河口平原地帶留下了一些空間給從屏東平原南遷而來的馬卡道平埔族人;他們有一部份和排灣族人以及恆春阿美族,再加上南遷而來的知本社卑南族人通婚以後,形成了一個新生的融合民族,在日治時期開始被稱之為斯卡羅族)。加上清末以來陸續移墾的閩客籍漢人,及1949年來台被政府安置在此的外省人,形成人口僅400餘人的旭海村同時擁有排灣族、恆春阿美族、閩南人、客家人及外省人及融合之斯卡羅群後裔,組成一個典型的多族群併存的村落,是民族學者眼中研究島內族群融合及民族遷移足跡的瑰寶之地。
旭海漁港至觀音鼻海岸過去因政府海防政策及位於軍事管制內,長期軍管,人為開發及活動干擾較少,意外成為目前阿郎壹古道唯一保持較原始風貌的路段,除了一些軍事碉堡和電線桿,以及鄰近的椰子園農作和部分山坡木麻黃人造林外,平日幾無人煙。踩過似是古道殘基的濱海小徑及嘩啦啦作響的綿長鵝卵石灘及崩落巨石群,來到時常充滿驚濤駭浪的觀音鼻陡急海崖前,遙想昔日先民如何冒著隨時被巨大海潮吞噬的危險,危步穿過海崖下的滾動圓石到彼端的希望之地,還不時要保持更深刻的警戒,以防背後有來自山崖上排灣族最凶悍的馘首部族可能的無情偷襲與殺戮,所以這是一段被移民者稱為「禁語之地」、危岩奇石橫陳的傷心海岸。
台26號公路的開闢:
1960~70年代,林務局經營管理的墾丁公園(今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是南部著名風景區,並與台灣最南的鵝鑾鼻燈塔為恆春半島重要觀光地點;後來滿洲鄉佳樂水開闢,成為新旅遊據點。台26號公路,從屏東楓港延伸至佳樂水,按全省濱海公路系統中,公路局規劃路線預定路線台26線擬由屏東楓港至台東縣安朔,與台9線連接,完成全台環狀濱海公路系統。
1982年9月墾丁國家公園計畫公告,滿洲鄉東海岸佳樂水至九棚段長14公里,位於墾丁國家公園南仁山生態保護區及海岸特別景觀區,多年來公路局以本路段為全台濱海公路未全線貫通之路段,長期影響東部與恆春半島之聯繫,地方民眾多年陳情改善為由,多次實地踏勘,並與墾管處屢次協商,墾管處堅持以生態保育為由反對開闢。1996年國家公園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計畫,並擴大計畫範圍南仁山生態保護區北端九棚沿海自然保護區納入國家公園轄內。
1999年台灣歷經921大地震後,中部著名旅遊據點風景區受創,旅遊人潮轉換到屏東墾丁及台東知本遊樂區,為便利兩遊憩據點最近速便利之交通,公路局再提出開闢道路計畫,原反對單位國防部海軍總部(台東縣達仁鄉觀音鼻海軍射擊岸轟靶場)、中山科學研究院九棚基地(屏東縣滿洲鄉旭海至港仔飛彈、火箭試射基地)不再持反對立場,因此台26線從既定路線即台東縣安朔至旭海延伸至港仔,唯墾管處仍堅持一本初衷不同意經濱海由港仔開闢到佳樂水路段,但同意以屏200、200甲線既有道路拓寬至港口(佳樂水),開發單位鑑於旭海至港仔路段,因國防需要中科院九棚基地試射飛彈必須交通管制,因此以山線旭海沿縣道199甲、199線新開闢屏172線到分水嶺,連接屏200縣到港口為主要道路。
----
音像紀錄/屏東縣瓊麻園城鄉文教發展協會、屏南區社區大學
==
----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